洋葱形圆顶(俄语:луковичная глава, lúkovichnaya glava)是一种圆顶建筑,遍布于东欧(尤其常见于俄罗斯东正教教堂)、蒙兀儿印度、中东及中亚等地。
简介洋葱形圆顶(俄语:луковичная глава,lúkovichnaya glava)是一种圆顶建筑,遍布于东欧(尤其常见于俄罗斯东正教教堂)、蒙兀儿印度、中东及中亚等地。1
建筑特色与盛行地区洋葱形圆顶的外观为独特的尖形球根或洋葱形状,其直径大于下方之鼓座,高度通常亦大于宽度。 最初盛行于西元八世纪左右的伊斯兰建筑,在中东及印度地区,经常位于清真寺的尖塔上,或置于回教寺院及居家建筑的中央或角落上方。 至十八世纪前,俄罗斯、西班牙、奥地利、德国巴伐利亚及东欧等地亦纷纷使用。在十九世纪则影响了其他西式建筑风格与地区。 至于设置于塔楼上,类似翻转的杯子或尖顶的小圆穹,则称之为“小圆顶”。1
圆顶圆顶,是一种常见建筑结构,外型类似一个空心球体的上半部。圆顶的横切面并不一定是完整圆球型,亦可以呈椭圆形。用各种材质制造的圆顶在建筑学中有悠久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史前时期。
在古代近东的建筑物和坟墓中,已经可以找到叠涩拱的身影。这是一种在两根支撑柱上以砖石层层收进,直到中线合拢的半圆顶的拱,和圆顶已经相似。而大规模的制造真正圆顶的技术则出现在罗马建筑革命中。罗马人利用圆顶来增加神庙和其他建筑物,如万神庙的内部空间。这个传统在罗马成为天主教中心后仍然有增无减,从拜占庭的宗教或世俗建筑中可以看得出来。公元六世纪,随着采用了革命性新技术三角穹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伊斯坦布尔)的出现,可以说圆顶建筑达到了一个高潮。而随着穆斯林对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国的军事胜利,圆顶建筑也开始成为穆斯林建筑的特色之一。
在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中,东正教从拜占庭式建筑中汲取了圆顶技术后,则出现了使用多个圆顶的独特传统。俄罗斯建筑的圆顶常常镀金或采用明亮的色彩,并呈葱头形状,称为葱头圆顶,和方形攒尖顶一样是俄罗斯宗教建筑的特色。
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再次发现了圆顶建筑,圆顶建筑在18世纪早期的巴洛克时期到达了第二个高峰。不少19世纪的大型公共建筑都采用了圆顶设计,以示对罗马元老院的追思。民居则少用圆顶,圆顶只见于巴洛克世纪最豪华的宫殿和房屋。
许多穹顶(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及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穹顶)上,会再加一个小穹顶。这是中世纪时期的创造,不仅有利采光和通风,也为穹顶的装饰增添了变化。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敏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