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选择指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和竞争在逐渐变化的生存环境中适应并生存,这种由外界环境变化未带来的物种的变化成为生物的适应性选择。
简介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就形成了这样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1
原因之所以会产生适应性选择,无外乎几点原因导致的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主要有外部因素、地球内部因素和人为因素三点。
外部因素太阳辐射;
太阳活动:黑子和光斑,谱斑、耀斑,日珥等。
地球内部因素(1)板块运动造成的系列变化:海陆分布变化、山地和高原的隆起、火山活动(降温作用→“阳伞效应”);
(2)地球内部物质分布导致的地极漂移。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地球系统的状态和功能的改变,在工业化以来的200多年里急剧加速,在几十至几百年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与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均极为显著,人类生态系统过程已成为全球变化过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而人类生态系统、土地覆盖变化、污染物排放影响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地球表层系统组成→自然系统功能失调和变化,并通过累积性变化或系统性变化导致全球环境变化。(如全球最高温记录不断打破)
选择结果这种适应性选择的结果必然带来的是自然界生物物种的进化。例如孔雀花枝招展的尾羽,是性择的代表性例证,一方面使它容易成为被猎食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能够吸引雌性。
由于各种基因的变异,使同一个族群中,不同个体的生存方式和繁殖方式有所不同。当环境发生改变,便会产生天择作用。之所以称为天择,是因为这种选择并非如基因漂变或基因突变一样随机,当环境改变发生时,将只有某些带有特定特征的群体能够通过这些考验。天择有一些特例,如被视为与天择拥有相等地位的选择方式,其中包括性择、人择等等。
性择指某个体比其它个体拥有较高的繁殖机会,因此它们的基因会被保留,使后代继续保有相同的优势。人择指人类为了本身的生存或是喜好而对不同的基因变异进行筛选,通常发生在农业、畜牧业或是宠物的育种上。此外,优生学则是人类对人类所进行的筛选行为。不过人类事实上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择与并天择没有质的分别。
这些特殊的选择机制,导致生物产生的适应环境的有益特征,并非会在演化过程中一定出现或是被保留。代表性生物有只能吃尼龙的尼龙菌,再如,拥有更多的手指对人类的生活可能会更加方便,但是这种方便几乎不会增加任何繁殖机会。
自然选择能使有利于生存与繁殖的遗传性状变得更为普遍,并使有害的性状变得更稀有。这是因为带有较有利性状的个体,能将相同的性状转移到更多的后代。经过了许多世代之后,性状产生了连续、微小且随机的变化,自然选择则挑出了最适合所处环境的变异,使适应得以发生。遗传漂变使性状在种群中所占比例产生的一些随机变化,来自一些使个体能够成功繁殖的偶然因素1。
典型举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是现代生物学的口号,不知不觉地,已成为社会的口号。短短八个字,道出了生命进化的本质,更道出了冰冷的残酷事实。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角斗场,每天都有落幕和开始的角色,想要生存,无论是刚性的还是柔性的力量,总之得拿出点本事来。2
发生洪水时,蚂蚁会抱成一大团,虽然洪水的浪花使得外面的蚂蚁不断冲入水中,但是最终到岸的依旧是大多数。外面的蚂蚁换来内圈蚂蚁的生存。这也就是为什么强大的恐龙没有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早已灭绝,而小如沙粒的蚂蚁则顺应了地球亿万年来的巨变,成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生物。蚂蚁能够这样旺盛地生存发展主要是因为其能根据生存环境进行适应性进化。
所有物种在演变过程中只有两个选择,生存或者淘汰。蚂蚁自知身单力薄,无法改变环境,于是,顺应环境改变自己,同时科学的进化组织,以组织的协同力量来对抗环境。因此,蚂蚁不但没有被亿万年来环境的无数次突变所打倒,反倒越发的兴盛,它们是一群懂得自我进化与促进组织进化的智者。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