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芬克效应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芬克效应(英语:Fink effect)氧化亚氮气体又称笑气,现用作外科和牙科的麻醉剂。麻醉结束后,大量氧化亚氮从病人体内扩散到他的肺泡比其它气体由肺泡扩散出来的速度快,这样,可使肺泡内氧气的浓度降低而可能引起缺氧,这种效应称为芬克效应。又称“扩散缺氧”效应。伯纳德·雷蒙·芬克于1955年首次提出解析这种效应。

当病人出现这种效应时,病房内必须补充氧气,以防病人缺氧。

简介芬克效应(英语:Fink effect)氧化亚氮气体又称笑气,现用作外科和牙科的麻醉剂。麻醉结束后,大量氧化亚氮从病人体内扩散到他的肺泡比其它气体由肺泡扩散出来的速度快,这样,可使肺泡内氧气的浓度降低而可能引起缺氧,这种效应称为芬克效应。又称“扩散缺氧”效应。伯纳德·雷蒙·芬克于1955年首次提出解析这种效应。

当病人出现这种效应时,病房内必须补充氧气,以防病人缺氧。1

一氧化二氮一氧化二氮氧化亚氮(英语:Nitrous oxide),无色有甜味气体,又称笑气,是一种氧化剂,化学式N2O,在一定条件下能支持燃烧,但在室温下稳定,有轻微麻醉作用,其麻醉作用于1799年由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现。该气体早期被用于牙科手术的麻醉,现用在外科手术和牙科。“笑气”的名称是由于吸入它会感到欣快,并能致人发笑。一氧化二氮能溶于水、乙醇、乙醚及浓硫酸,但不与水反应。它也可以用来作为火箭和赛车的氧化剂,以及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一氧化二氮是强温室气体。现笑气被用在很多娱乐场所。

一氧化二氮最早是在1772年由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合成,他将之称为“燃素的亚硝酸气”。普利斯特里将这一发现写进了他的书《不同类型气体的实验与观察》(1775年),在书中他描述了通过加热铁屑和硝酸的混合物来制备这种气体。

18世纪90年代,汉弗莱·戴维和他的朋友,包括诗人柯尔律治和罗伯特·骚塞试验了这种气体。他们发现一氧化二氮能使病人丧失痛觉,而且吸入后仍然可以保持意识,不会神志不清(现代研究表明吸入过量一氧化二氮会使人后会神智不清)。

1844年12月11日,一氧化二氮首次被当作麻醉剂在医学治疗中使用,牙医霍勒斯·威尔士在拔牙过程中使用一氧化二氮减轻病人疼痛。1

安全性人可能因为在吸入笑气时氧气过少而引起突然的窒息。暴露于笑气中会短时间导致智力,视听能力,手的灵活度降低。长期接触可引起维生素B群缺乏症,肌肉麻痹等。

一氧化二氮的主要安全隐患在于,它是一种有分解性的麻醉剂,而且通常以加压液化的形式储存。在正常储存时,它是很稳定的,使用起来也很安全。但是如果错误地使用,它会很容易分解而且很有可能爆炸。液态的一氧化二氮是有机物的良好溶剂,不过用它制成溶液有可能会生成一些对外界刺激敏感的爆炸性物质。一部分火箭事故由于一氧化二氮被燃料污染而发生,少量的一氧化二氮和燃料的混合物发生爆炸,随即引起剩余一氧化二氮的爆炸性分解。

经常吸入一氧化二氮,被证明会产生神经毒性,损害脑部。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建平 - 副教授 - 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