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计算机蠕虫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计算机蠕虫(computer worm)与计算机病毒相似,是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计算机程序。

特点与计算机病毒不同的是,计算机蠕虫不需要附在别的程序内,可能不用使用者介入操作也能自我复制或执行。计算机蠕虫未必会直接破坏被感染的系统,却几乎都对网络有害。计算机蠕虫可能会执行垃圾代码以发动分散式阻断服务攻击,令计算机的执行效率极大程度降低,从而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可能会损毁或修改目标计算机的档案;亦可能只是浪费带宽。(恶意的)计算机蠕虫可根据其目的分成2类1:

一种是面对大规模计算机使用网络发动拒绝服务的计算机蠕虫,虽说会绑架计算机,但使用者可能还可以正常使用,只是会被占用一部分运算、连网能力。

另一种是针对个人用户的以执行大量垃圾代码的计算机蠕虫。计算机蠕虫多不具有跨平台性,但是在其他平台下,可能会出现其平台特有的非跨平台性的平台版本。第一个被广泛注意的计算机蠕虫名为:“莫里斯蠕虫”,由罗伯特·泰潘·莫里斯编写,于1988年11月2日释出第一个版本。这个计算机蠕虫间接和直接地造成了近1亿美元的损失。这个计算机蠕虫释出之后,引起了各界对计算机蠕虫的广泛关注。

以蠕虫指称可以自我复制的程序,最早来自约翰·布鲁勒尔(John Brunner)1975年的小说《震荡波骑士》。

传播过程计算机蠕虫的传播过程:蠕虫程序常驻于一台或多台机器中,通常它会扫描其他机器是否有感染同种计算机蠕虫,如果没有,就会通过其内建的传播手段进行感染,以达到使计算机瘫痪的目的。其通常会以宿主机器作为扫描源。通常采用:垃圾邮件、漏洞传播这2种方法来传播。

反应用有部分检测器借鉴了计算机蠕虫的设计理念,它的工作机理是:扫描目标机器是否有漏洞然后再施加补丁的检测器。2

善良意图的计算机蠕虫在冲击波蠕虫所使用的RPCSS漏洞被发现一段时间后,网路上出现了一个名为Waldec的蠕虫,该蠕虫会自动帮助未修复该漏洞的用户打上补丁。不过,该蠕虫也会大量消耗网络带宽,与“恶意”蠕虫对网络有差不多的效果。

著名的计算机蠕虫反核蠕虫(1989年)

ILOVEYOU(2000年)

冲击波蠕虫(2003年)

震荡波蠕虫(2004年)

狙击波蠕虫(2005年)

熊猫烧香(2006年)

Conficker(2008年)

Sql蠕虫王

WannaCry(2017年 5月)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航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