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玄武陶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黑陶中的一种,因外观上看酷似玄武岩制品而得名,胎和器物表皮都呈黑色,按胎质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马家浜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其典型制品薄如蛋壳,有“蛋壳陶”之称。它原料一般都经过精细的淘洗和充分的陈腐,胎坯成形后,用卵石将器表打磨光滑,然后入窑经1000℃左右的高温在强还原气氛中进行渗碳烧成的。即在烧窑快结束时加入一点水,使窑内产生大量浓烟对陶器进行熏翳,浓烟中的炭粒附着于器表,充满坯体的孔隙,呈现漆黑的颜色。玄武陶标志着陶器烧成技术的进步。1

烧制方法及特点中国玄武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玄武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

玄武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玄武陶制做。

泥土取出后经晾干,后用纱布过滤制成泥坯,经过手工拉坯造型后,用贝壳反复压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镜。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绚丽神秘的图案。然后给玄武陶作品安装耳、环、鼻、腿等配件。

玄武陶表面所呈现纯净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时期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1

考古发现蛋壳陶杯1928年,玄武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以玄武陶和灰陶为典型标志,故又称黑陶文化。发现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桐林--田旺遗址是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之一。此遗址发现的高达116厘米、口径44厘米的灰陶甗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大的一件;蛋壳陶杯最薄处仅0.3毫米,代表了当时制陶业的最高水平。

陶体匣钵20世纪80年代在诸城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烧制蛋壳陶杯的陶体匣钵,山东省博物馆的专家用这件匣钵反复试制,竟获成功,蛋壳陶杯的制作之谜始被揭开。

正因为舜对玄武陶的创造和喜爱,所以他特别喜欢黑色,以致他的喜好也影响到禹和当时的社会。据古籍传说,有虞氏、夏后氏都尚黑,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布。韩非子说舜和禹都在木制饮食器、祭器外面涂漆,应当也是尚黑的意思。出生于诸城的舜无疑对玄武陶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称玄武陶为舜陶应是当之无愧的。正如《中国文化报》1994年10月16日载文《龙山文化与舜“陶河滨”》中所说:“精美的玄武陶制品与蛋壳陶是以舜为代表的一代陶工的伟大创造,闪烁着文明曙光的蛋壳陶,人们可将其称为‘舜陶’”。

高柄镂空蛋壳陶杯1936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先生,带领考古队在日照两城文化遗址发现了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又称为“标准玄武陶”,体现了一种单纯质朴的极致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玄武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创造。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曹慧慧 - 副教授 - 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