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相中的生物遗迹群落与其造迹生物所处的湖区位置密切相关,根据湖盆大小、湖水波动、湖盆开放程度、湖水营养等将湖泊环境中造迹生物划为3类生态环境区,即外滨区、内滨区和内湖区。
外滨区位于湖滨近陆一侧,在低水位时,其沉积物常会暴露,并有不同程度干化,受植被保护或受风力的改造,在强风暴时又受浪的袭击,其生物有亲陆和亲水的混生现象。其中虎甲虫、喜泥甲虫的潜穴与其觅食迹,蝼蛄及蟋蟀相当普遍,小龙虾和双壳类也是重要成员。在外滨滩面常有鸟类、哺乳类及爬行类的足迹、停栖迹。由于潜水面变化而影响到潜穴形态变化。
简介湖泊相中的生物遗迹群落与其造迹生物所处的湖区位置密切相关,根据湖盆大小、湖水波动、湖盆开放程度、湖水营养等将湖泊环境中造迹生物划为3类生态环境区,即外滨区、内滨区和内湖区。1
外滨区外滨区位于湖滨近陆一侧,在低水位时,其沉积物常会暴露,并有不同程度干化,受植被保护或受风力的改造,在强风暴时又受浪的袭击,其生物有亲陆和亲水的混生现象。其中虎甲虫、喜泥甲虫的潜穴与其觅食迹,蝼蛄及蟋蟀相当普遍,小龙虾和双壳类也是重要成员。在外滨滩面常有鸟类、哺乳类及爬行类的足迹、停栖迹。由于潜水面变化而影响到潜穴形态变化。1
内滨区内滨区从滨岸饱和水带(100%孔隙水)至湖盆最低水位的滨岸地带,造迹生物受湖浪作用、干化持续时间以及湖水营养水平影响。这里出现许多与高潜水面有关的生物,如昆虫中喜泥甲虫、双壳动物、寡毛类蠕虫、小龙虾和蟹类,可以营造大型浅而复杂的潜穴,在季节性变动影响下,它们在外滨与内滨之间迁移,形成相互重叠的遗迹组合。1
内湖区内湖区位于不受湖平面水位波动影响的湖盆较深部分,生活着较深水底栖动物群,为较持久性的底栖生物群落,包括有水生昆虫的幼虫、蠕虫动物、节肢动物与软体动物,Chamberlain(1975)根据许多现代湖泊的生物分布认为它们依不同深度而分布,其中大多数属种如水蛭、扁形动物、多毛纲、等足目、腹足类及蜻蜓、毛翅目的幼虫都限于10~20 m水深以内,双壳类幼虫及蠓的幼虫可延伸至几十米的中等深度,而端足类及寡毛纲蠕虫则可在所有水深处生活,它们也是深湖区成员。1
分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中、新生代各类含油气陆相盆地(如济阳坳陷、辽河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吐哈盆地、东濮凹陷等)中的储层沉积学研究发展很快,同时,也大大促进了遗迹学的研究,从而发现了大量湖泊相的遗迹化石,已知至少有59个遗迹属,大多数为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及蠕虫动物营造的遗迹。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