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遗迹相由Frey and Seilacher(1980)建立,指与海洋环境中全石化的硬质底层相伴生的一套遗迹化石组合。本组合以群集的钻孔遗迹为特征,一般丰度高但分异度较低。遗迹通常是些柱状、瓶状、泪滴状、U形和其他不规则形态的石内居住迹。与底层表面垂直或呈浅的钻孔结网系统(如海绵钻孔)。
简介该遗迹相由Frey and Seilacher(1980)建立,指与海洋环境中全石化的硬质底层相伴生的一套遗迹化石组合。本组合以群集的钻孔遗迹为特征,一般丰度高但分异度较低。遗迹通常是些柱状、瓶状、泪滴状、U形和其他不规则形态的石内居住迹。与底层表面垂直或呈浅的钻孔结网系统(如海绵钻孔)。1
生物遗迹属典型生物遗迹包括以下4种不同形态的遗迹属:Tryaniles(指状钻孔迹),指由各种星虫和多毛虫蠕形动物营造的指状或柱状钻孔;Rogerella(袋状钻孔迹),由甲壳动物藤壶造的袋状或似袋状钻孔;Etobia(巷状钻孔道),为海绵动物钻的巷道式钻孔;Gasochamtolires(胃形钻孔迹),是双売类动物挖掘的长颈瓶状或胃状钻孔。1
类型钻孔遗迹相的遗迹类型可依照钻孔的大小和造迹生物的行为目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钻孔,由食悬浮生物建造的居住构造(占大多数)和海胆动物因觅食形成的摩擦痕迹以及食肉腹足类动物产生的钻洞进食遗迹组成零另一类是微钻孔,由藻类和真菌产生,前者为了保护自己而渗人岩石质底层中,后者则是为了在底层内食取有机物质。1
分布产生该遗迹相的典型底层环境是滨海和潮下带停积面,包括岩石质海岸、岩石质海滩、各种海洋硬底,诸如碳酸盐硬底、生物礁、介壳或骨屑层、不连续的间断面或不整合面等。一般来说,岩化的陆源碎屑质底层比钙质底层上的钻孔分异度低。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