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黄土又称老黄土,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第四纪陆相沉积物。主要由疏松的粉砂粒构成,灰黄色,富含易溶岩及钙质结核,柱状节理发育,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易崩解,并具湿陷性。
释义原生黄土又称老黄土,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第四纪陆相沉积物。主要由疏松的粉砂粒构成,灰黄色,富含易溶岩及钙质结核,柱状节理发育,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易崩解,并具湿陷性。1
分布在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广泛分布,为黄土中之最典型者,多分布在老的地形部位,沉积后未经大的变动,黄土特性表现得最为明显。人工开发的窑洞也大多分布在这种黄土上。1
成因和特点原生黄土又称“黄土”。黄土主要由粉砂颗粒(其中粒径0.01—0.1毫米者约占50%)所组成的第四纪陆相沉积物,一般呈灰黄、红黄及棕黄色。黄土富含易溶盐及钙质结核。黄土中碎屑矿物(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电气石、绿帘石等)约占70%左右,以石英、长石为主;粘土矿物约占20—30%,碎屑矿物中重旷物约占5—9%。黄土质地松散, 具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不具层理。柱状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实,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后易崩解,并发生大量的沉陷。黄土中若具有层理且夹有多量砂粒或粘土成分时,则称黄土状土或黄土状岩石,也有人称为次生黄土。它是风成黄上经流水冲刷搬运后再沉积的黄土。黄土中含砂粒多的称砂黄土,含粘土多的称粘黄土。黄土呈断续条带状分布在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的大陆内部温带荒漠或半荒漠地区的外缘。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黄土广泛分布,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类型最复杂的一个地区。其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厚度一般为20—30米,最厚可达200米左右,形成特有的黄土地貌和广阔的肥沃土地。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