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酸搪瓷是一种耐酸腐蚀的搪瓷,用于涂烧在金属底坯表面上的无机玻璃瓷釉。在金属表面进行瓷釉涂搪,可以防止金属生锈,使金属在受热时不至于在表面形成氧化层,并且能抵抗各种液体的侵蚀。
定义工业用时耐酸的塘瓷制品。耐酸能力较高的称“搪玻璃”。在金属坯胎的表面上涂敷耐酸的珐琅浆;经干燥、烧制而成。能耐强酸的侵蚀。用于化学、制药、食品等工业中制反应锅和管道。1
相关概念搪瓷搪瓷的瓷是以铅、锡、硼砂、石英等制成的珐琅质瓷轴,是一种在金属表面附有珐琅质层的制品。搪瓷制造中,首先是冲压金属坯胎,利用酒喷、浸渍等方法,在金属坯胎上涂一层或多层珐琅浆,烧制成型,然后利用印花、喷喷花、描描花、贴贴花、酒花等多种装饰手法,经过干燥、烧烧制而成产品。瓷轴和金属坯胎的热胀系数应该相同,否则会出现珐琅质龟裂的现象。2
景泰蓝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中国特种工艺品之一。一说早在唐代就有此种工艺制作,一说据故宫博物院最早的藏品系创于明代宣德年间,至明景泰年间才广泛流行。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釉为最出色,习惯称为“景泰蓝”。清代以后,远销国外。制作工序分:打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其中最复杂细致的是掐丝和点蓝的技艺。品种有瓶、碗、盘、罐、烟具、台灯、文具、奖杯等。以北京产最著名1。
搪瓷的着色方法瓷着色有两种方法,即熔加法和磨加法。
(1)熔加法
即根据颜色的要求与色度的浓淡,调配合理用量的着色剂于粉料中,经过熔制后制成有色瓷釉。
(2)磨加法
须先熔制透明或半透明的基体瓷釉(也叫基体珐琅),以备着色应用,在研磨基体瓷釉时加入适当用量的色素即可得到各种颜色。
发展历史搪瓷的历史,当推我国的特种手工艺品景泰蓝最为久远(实则汉代已有此物,至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最盛)。景泰蓝是在铜器或者银器上用金属盘成花纹,嵌入各种颜色的珐琅而制成精美的艺术品。北京出产的景泰蓝是驰名于世界的。过去我国的搪瓷工业多集中于上海,建国以来,各地都有了较大的搪瓷厂,而且不只限于制日用器皿,很多都已大量生产工业设备。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斌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