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蛋壳薄瓷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蛋壳薄瓷简称蛋壳瓷,亦称薄胎瓷,是景德镇传统瓷器中久负盛名的传统艺术名瓷。

概述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是景德镇传统瓷器中久负盛名的传统艺术名瓷。在薄胎上描绘有青花纹样的称青花薄胎瓷,捕绘有粉彩纹样的称粉彩薄胎瓷。胎体厚度大多在1mm以内,它轻巧、秀丽,做工精致,“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精妙之处就是轻簿、透光。古代文人笔下有很多描写薄胎瓷幽美的诗句:“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纯乎见釉,几乎不见胎骨”、“滋润透影,薄轻巧”。1

制造工艺陶瓷器是不能做得太薄的,不但成型极其困难,一碰即碎,还要保证烧窑时器身不会塌下来。簿胎瓷只能手工制作,尤以利坯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2~3ram厚的粗坯修至0.5mm左右。

传统的手工薄胎瓷技术含量很高,从配料的选择、拉坯、利坯、绘画、上釉到最终的烧成,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稍有不甚就会前功尽弃。

薄胎瓷的胚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与变形,因此需要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并执行严格的丁艺规程。配料时,为了防止薄胎制品在烧成中产生变形,并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铝在坯料中和氧化镁在釉料中的含量;修坯时,要通过粗修与精修操作,将较厚的粗坯修成各部位厚度小于1mm的精坯;上釉前,将精坯在800~900℃温度中先素烧,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釉层厚度控制在0.1mm;装匣采用特制的垫饼。要把精坯平稳地装入匣钵内;烧成温度在1 280~1320℃。

现在,薄胎瓷的品种越来越多,有各式餐具、文具、茶具、酒具和工艺台灯等近百种,已能生产出口径500mm的碗和高度达500mm的花瓶等大件制品。1

制作特点轻巧秀丽的薄胎瓷是中国陶瓷中的珍品,它的名贵首先于“薄”,“薄”得出奇,它不仅薄如纸,而且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磐。其主要产品有碗、瓶、杯、灯罩和文具等。欣赏这种薄胎瓷器,可以从它的背面看到瓷胎正面彩绘的图样,有如淡云中望明月,薄雾中看青山,若隐若现,画中有画,美妙之至。

中国瓷都景德镇早在北宋时期就生产了“影青瓷”——即薄胎瓷的先导。目前生产的薄胎瓷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过了过去。近年景德镇研制成75厘米高的薄胎瓶和直径25.7厘米的大型薄胎腕,而过去认为这样高大尺寸的薄胎是不可能成型的。

薄胎瓷的制作工序极为精细。首先要选用质量最好的瓷土,需要严格的配料、长时间的练泥,然后由陶土拉成粗坯,老艺人用各种刀具将粗坯精修成蛋壳般的薄胎。最后上釉入窑,经1300多度的高温烧制而成。

在这些工序中,最难的是修坯。修坯就是薄胎定型,坯胎的厚薄轻重,全凭老艺人耳听手摸,静心屏气,全神贯注,操刀时必须均匀平稳,一丝不苟,若一刀用力不当可能使坯胎毁于一瞬间。

薄胎瓷是一种高级陈列品,一只小小的薄胎碗,价值可达数万余元。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的几件雍正皇帝时期的薄胎盘、碗都是无价之宝。陈列这种薄胎瓷,最好用玻璃罩护住,以防损坏。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程鹏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