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导水茯苓汤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导水茯苓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普济方》卷广九一引《德生堂方》。具有行气化湿,利水消肿之功效。主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随手而高突,喘满倚坐不得息,不能转侧,不能着床而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便绝少,虽有而如黑豆汁,煮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

组成泽泻、赤茯苓、白术、麦门冬(去心)各三两(60g),紫苏、木瓜、槟榔各一两(30g),陈皮、砂仁、木香、大腹皮各七钱半(22.5g)。

用法用量古代用法:上锉。每服五钱,水二盏,加灯心二十五根,煎八分,去滓,空心服,服此药时,要如熬阿刺吉酒相似,水一斗,止取药一钱,服后小水行时,即渐添多,直至小便变清白色,方为痊愈。如病重者,前药可均作三大服,每服再加去心麦门冬二两,灯草一大把,均半两重,水一斗于砂锅内,下药五两,熬一大碗,再下小铫内煎至—大盏,五更空心服,滓再煎服,连进三服。

现代用法:将上药切碎。每次15克,加水300毫升,加灯心草25根,煎至240毫升,去渣,空腹时服。如病重者,再加去心麦门冬60克,灯心草1大把,水2000毫升,放沙锅内,煎至500毫升,再下小铫内煎至200毫升。清晨时空腹服。渣复煎再服。连进3服,直至小便变清白色方为痊愈。

功用行气化湿,利水消肿。

主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随手而高突,喘满倚坐不得息,不能转侧,不能着床而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便绝少,虽有而如黑豆汁,煮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

方义本方治脾虚水停,治宜行气化湿,利水消肿。方中赤茯苓、泽泻为君,渗湿利水;白术、槟榔、大腹皮为臣,健脾行气燥湿,利水消肿,共助君药而导水下行;气化则湿化,故以紫苏叶、陈皮、砂仁、木香理气行滞,桑白皮泻肺行水,木瓜祛湿柔肝,灯心草淡渗利水,麦门冬滋养阴液,以防伤阴,共为佐使。

加减化裁用于脾虚气滞水停之水肿。若气短乏力,倦惰懒言者,可加黄芪补气以助行水;小便不利,水肿甚者,可加猪苓以增利水消肿之功;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使用注意湿热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名称:导水茯苓汤

组成:赤茯苓、麦冬、泽泻、白术各360克,桑白皮、紫苏、槟榔、木瓜各120克,大腹皮、陈皮、木香、砂仁、灯芯草各80克

用法:为粗末,每服60克,水煎,空腹服

主治:水肿,喘满倚息,不得平卧,饮食不下,小便秘涩

出处:《奇效良方》

功用:健脾渗湿,利水消肿

名称:导水茯苓汤

组成:赤茯苓、麦门冬(去心)、泽泻、白术各三两(一作各二两),桑白皮、紫苏、槟榔、木瓜各一两,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各七钱五分

用法:㕮咀,每服五钱,清水二盏。加灯草二十五根(一作七根),煎至八分,去滓,空腹时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五两,再加麦门冬(去心)二两,灯草五钱,清水一斗,于砂锅内熬至一大碗,再下小铫内,煎至一大盏,五更空腹时服,渣再煎服,连进三服,小便自逐渐增多

主治:治水肿,如瞠瓜之状,按之塌陷而随手高突。喘满倚息,不能转侧,不得著床而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如割,状如黑豆汁,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

出处:《证治准绳》

名称:导水茯苓汤

组成:白术10克,连皮茯苓20克,猪苓、泽泻、车前子、陈皮、厚朴、大腹皮、苏叶、杏仁各10克,六一散12克

用法:水煎,每日l剂,6小时服1次

主治:颜面或全身水肿、腹水、阴囊水肿,发热恶寒,咳嗽喘气,尿少便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悸,或伴扁桃体肿大,疮疡,脉沉或滑数,舌苔薄白或白滑,或质红苔薄黄

出处:《名医名方精华辑要》

功用:健脾利湿,疏肺导水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颜新 - 博士生导师、教授 - 同济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