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枯病又称“死苗”,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学名Rhizoctonia solani Kuhn, 英文名Sheath Blight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引起。寄主范围广,除茄科、瓜类蔬菜外,一些豆科、十字花科等蔬菜也能被害,已知有160多种植物可被侵染。
概述病 原病原物为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ühn,属半知菌亚门。菌丝有隔膜,初期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至黄褐色,分枝处成直角,基部稍缢缩。病菌生长后期,由老熟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菌核。菌核暗褐色,不定形,质地疏松,表面粗糙。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亚门。自然条件下不常见,仅在酷暑高温条件下产生。担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长椭圆形,顶生2-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产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6-9微米×5-7微米。除西瓜外,还可为害甜瓜等160多种植物。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或寄主病残体上越冬,腐生性较强,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混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堆肥,以及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的菌丝体和菌核,均可成为病菌的初侵染源。病菌通过雨水、流水、沾有带菌土壤的农具以及带菌的堆肥传播,从幼苗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病菌生长适温为17-28℃,l2℃以下或30℃以上病菌生长受到抑制,故苗床温度较高,幼苗徒长时发病重。土壤湿度偏高,土质粘重以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发病重。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差,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易发病。通过雨水、流水、带菌的堆肥及农具等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0-24℃。刚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能受害,一般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多在苗期床温较高或育苗后期发生、阴雨多湿、土壤过黏、重茬发病重。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
病状区分症状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
立枯病可表现为四种不同的症状类型:
1.种芽腐烂型:种子发芽前后尚未出土时,便在地下腐烂死亡。苗床上常发生缺苗断条现象。
2.猝倒型:发生在幼苗出土后不久,苗木径部尚未木质化之前,病菌自根茎侵入造成组织腐烂坏死,呈半透明状,苗木倒伏。该种症状自5—7月发展很快,苗床上常出现团块状缺苗。
3.茎叶腐烂型:幼苗出土后,如苗木过密或空气湿度过大时,幼苗常茎叶粘结或出现白毛状丝,苗木萎蔫,死亡。
4.立枯型:苗木后期被侵染,此时苗木已进入木质化,根皮和细根感病后,组织腐烂、坏死,使地上部分失水萎蔫,但直立不倒伏。拔起病苗时,根皮留于土中,俗称“脱裤子”。1
立枯病与猝倒病猝倒病常发生在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产生絮状白霉、倒伏过程较快,主要危害苗基部和茎部;
立枯病多在育苗中后期发生,发病中无絮状白霉、植株得病过程中不倒伏。
防治农业防治(1)严格选用无病菌新土配营养土育苗。
(2)苗床土壤处理可用40%亚氯硝基苯和41%聚砹·嘧霉胺混用,比例1∶1,或用38%恶霜嘧铜菌酯,每亩用量25ml-50ml,均匀喷施于苗床。
(3)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减轻发病。
(4)秋耕冬灌,瓜田秋季深翻25~30厘米,将表土病菌和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腐烂分解。
(5)土地平整,适期播种。一般以5厘米地温稳定在12~15℃时开始播种为宜。
(6)加强田间管理。出苗后及时剔除病苗。雨后应中耕破除板结,以提高地温,使土质 松疏通气,增强瓜苗抗病力。
种子处理(1)药剂拌种,用药量为干种子重的0.2%~0.3%。常用农药有拌种双、敌克松、苗病净、利克菌等拌种剂。
(2)种衣剂处理:种衣剂与瓜种之比为1∶25或按说明使用。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38%恶霜嘧铜菌酯800倍液,或41%聚砹·嘧霉胺6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隔7~10天喷1次。或将大将军+门神按600倍液稀释,每平米3升在播种前或播种后及栽前苗床浇灌。在定植时或定植后和预期病害常发期前,按600倍液稀释,进行灌根,每7天用药1次,用药次数视病情而定。
生物防治育苗时,用根部型按每平米2-4克,对苗床进行喷淋,定植前后,可将稀释1500-3000倍液,每株灌根200毫升,间隔3个月用一次用。
病害防治常见立枯病发病作物有:黄瓜立枯病,水稻立枯病,棉花立枯病,西瓜立枯病。2
人参立枯病立枯病是人参苗期的主要病害,参区普遍发生,立枯病不仅为害1-2年生幼苗,三至四年生以上植株在生育初期,亦常受此病危害,一般发病率为6.2%-22.7%,常造成参苗成片列亡,损失较重,是参业生产中影响产量的主要原因。病状立枯病病菌侵害表土以下(3-6厘米),干湿勇交界处茎部,被害组织初呈浅黄褐色,然后被害茎部腐烂和溢绷呈黄褐色长斑,使植株死亡。病菌侵染幼苗,可使小苗不能州土,出苗后主要侵害茎部,发病后,从中心病株迅速向四周到延,幼苗依次倒伏,造成成片幼苗死亡。3
发病原因其病原菌为丝核菌,其属真菌。该病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土壤温湿度适宜时,开始萌发侵染植株,逐渐向四周蔓延,此菌是一种偏酸性的兼性寄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立枯病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极易发生。当气温在12-18℃,土温在14-16℃,土壤湿度30%-35%,排水不良等条件下发病较多。东北地区5月末开始发生,6月上中旬为盛期,6月下旬为末期,7月上旬基本停止。华北约提早1个月发生。土壤5厘米深的温度在5-17℃,含水量为27%-32%,立枯病发生蔓延极为迅速。
防治方法①选用疏松的土壤或砂质壤土,实行隔年整地,用充分熟化的土壤栽参。
②作床后,在床面上每平方米施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15克,并拌人5厘米深土层中进行土壤消毒。
③用种子量0.2%-0.3%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④用绿亨1号2000倍液在人参出苗前灌溉土壤深人2-3厘米土层对人参立枯病防效达94.2%,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高效、广谱内吸性农药,主要对立枯病等苗期病害有特效。
⑤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并用400-600倍液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灌根,以防未病植株发病。
黄瓜立枯病黄瓜立枯病是幼苗时期主要的病害之一。立枯病在春季及温室育苗期常与猝倒病相伴发生。初期为淡褐色,发病大约一周后,逐渐变为黑褐色。黄瓜立枯病发生在幼苗时期的病害,一般体现于育苗中后期,黄瓜茎部和根部。在床温较高时,多发生此病害。发病初期根茎部会有淡褐色病斑,后期为深褐色。早期白天萎蔫,茎基部变淡褐色,呈水渍状,夜间恢复。如此反复多日后,病苗枯死。发病部位向里面凹陷,待瓜苗死亡后,瓜株并不见倒,并且病害进行的缓慢,这也是与黄瓜猝倒病的区别之处。
发病原因黄瓜立枯病是由丝核属真菌和半知菌亚门侵染所致,通过灌溉、农具等传播。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病菌发育温度19~42℃,适温24℃;适应pH3~9.5,最适pH6.8。播种过密,分苗、间苗不及时,苗床湿度大,幼苗徒长,苗床缺肥等,都可引起苗期的发病率。
防治方法1、瓜种消毒:恶霉灵600-8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800-1000倍液。
2、苗床覆土:恶霉灵1200-15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1500-2000倍液,与土壤相拌,覆盖到拌过种的瓜种上。
3、发病后药剂防治:①喷洒恶霉灵1200-1500倍液 ,不仅能够土壤消毒,而且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并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移动极为迅速。在根系内移动仅3小时便移动到茎部,24小时移动至植物全身。并具有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生根壮苗提高成活率的作用。②甲霜恶霉灵叶面喷施稀释1500-2000倍液,药效被土壤吸收,通过根系吸收,可移到叶缘,并发挥作用,且药效持久。促进作物生长,健苗壮苗:增强发根能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西瓜立枯病西瓜立枯病是幼苗时期主要的病害之一。立枯病在春季及温室育苗期常与猝倒病相伴发生。西瓜播种后到出苗前容易受到病菌危害,出现烂种、烂芽的情况。幼苗出土后,颈部出现黄褐色长条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病斑凹陷逐渐环绕幼苗。缢缩成蜂腰状,病苗很快萎蔫、枯死,但一般不发生倒伏。有时在病部及茎基周围土面可见白色丝状物。
发病原因此病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中易发生,常在春季与猝倒病相伴发生,通常不像猝倒病那样普遍。此病腐生性较强,可在土壤中以及寄主在其它植物上2年左右,初发病时在苗茎基部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叶子白天萎蔫,晚上恢复,以后病斑渐凹陷,发展到绕茎1周时病部缢缩干枯,但病株不易倒伏,呈立枯状。病菌的发育适温20~30℃,13℃以下和40℃以上繁殖受到抑制。肥料未完全腐熟、排水不良、地势低洼、植株过密、土壤黏重、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差、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易诱发西瓜立枯病。
防治方法1、选用籽粒饱满的瓜种。不易受病菌侵染,出苗快,瓜苗壮。
2、施用完全腐熟的肥料。处理好排水系统,避免地面潮湿。苗间距不能过密,以免造成地面不通风和光照不足。
3、与其它作物轮作。
4、瓜种消毒:恶霉灵600-8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800-1000倍液。
5、苗床覆土:恶霉灵1200-15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1500-2000倍液,与土壤相拌,覆盖到拌过种的瓜种上。
6、发病后药剂防治:①喷洒恶霉灵1200-1500倍液 ,不仅能够土壤消毒,而且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并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移动极为迅速。在根系内移动仅3小时便移动到茎部,24小时移动至植物全身。并具有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生根壮苗提高成活率的作用。②甲霜恶霉灵叶面喷施稀释1500-2000倍液,药效被土壤吸收,通过根系吸收,可移到叶缘,并发挥作用,且药效持久。促进作物生长,健苗壮苗:增强发根能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立枯病水稻立枯病是幼苗时期主要的病害之一。水稻在1叶1心至2叶1心期时最容易发生立枯病。春季及温室育苗期常与猝倒病相伴发生。水稻旱育秧苗,秧苗虽不易烂秧,但最易发生立枯病,重者死苗50%以上。水稻发生立枯病后,茎部发生枯萎,稻叶发生卷状。幼苗时期容易出现烂种、烂芽的情况。水稻发生此类病害后,茎部发生枯萎,植株矮化、变黄、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生轻时,苗床秧苗变黄,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
发病原因1、此病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中易发生,常在春季与猝倒病相伴发生,通常不像猝倒病那样普遍。
2、此病腐生性较强,可在土壤中以及寄主在其它植物上2年左右,初发病时在苗茎基部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叶子白天萎蔫,晚上恢复,以后病斑渐凹陷,发展到绕茎1周时病部缢缩干枯,但病株不易倒伏,呈立枯状。
3、病菌的发育适温20~30℃,13℃以下和40℃以上繁殖受到抑制。肥料未完全腐熟、排水不良、地势低洼、植株过密、土壤黏重、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差、植株抗病能力弱,也易诱发水稻立枯病。
防治方法1、施用完全腐熟的肥料。处理好排水系统,避免地面潮湿。苗间距不能过密,以免造成地面不通风和光照不足
2、苗床消毒:恶霉灵1200-15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1500-2000倍液,与土壤相拌,进行消毒。
3、发病后药剂防治:①喷洒恶霉灵1200-1500倍液,不仅能够土壤消毒,而且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并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移动极为迅速。在根系内移动仅3小时便移动到茎部,24小时移动至植物全身。并具有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生根壮苗提高成活率的作用。②甲霜恶霉灵叶面喷施稀释1500-2000倍液,药效被土壤吸收,通过根系吸收,可移到叶缘,并发挥作用,且药效持久。促进作物生长,健苗壮苗:增强发根能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棉花立枯病棉花立枯病一般发生在棉花幼苗时期,发病初期不见棉苗倒下,但实际里面已经不会有新根长出。发病初期为淡褐色,发病大约一周后,逐渐变为黑褐色。棉花发生立枯病后,并不见棉花马上倒下,有时会在子叶中部形成不规则的棕色斑点,以后病斑破裂而穿孔。发生立枯病后,茎部发生枯萎,棉叶“无神”。幼苗时期容易出现烂种、烂芽的情况。幼苗由黄至枯死。
发病原因棉花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形成的菌核可存活数月至几年。立枯丝核菌可抵抗高温、冷冻、干旱等不良环境条件,适应性很强,一般能存活数年,且耐酸碱。因此,该菌的寄主范围极其广泛,分布很广。
防治方法1、处理好排水系统,避免地面潮湿。
2、苗间距不能过密,以免造成地面不通风和光照不足
3、施用完全腐熟的肥料。
4、苗床消毒:恶霉灵1200-15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1500-2000倍液,与土壤相拌,进行消毒。
5、发病后药剂防治:①喷洒恶霉灵1200-1500倍液,不仅能够土壤消毒,而且还能促进植物生长,并能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移动极为迅速。在根系内移动仅3小时便移动到茎部,24小时移动至植物全身。并具有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生根壮苗提高成活率的作用。②甲霜恶霉灵叶面喷施稀释1500-2000倍液,药效被土壤吸收,通过根系吸收,可移到叶缘,并发挥作用,且药效持久。促进作物生长,健苗壮苗:增强发根能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对比青枯病、立枯病、枯萎病不同点:
1、病原不同:
立枯病是真菌性病害;青枯病是一种生理障碍性病害;枯萎病亦称疫病, 由真菌或细菌引致的植物病害。
2、产生原因不同:
立枯病是由于土壤消毒不彻底,气候异常(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苗期管理不当(床土黏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过厚),种子受伤、受冻、浸种时间过长、活力差等条件,有利于该病发生。
青枯病,该病害多发于连作田和地下水位高、湿度大的冲积土田。应及时消毒和更换床土,并且有计划地进行轮作,同时,采用嫁接栽培方式加以防范。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剔除井烧毁。
枯萎病,大多数重要经济作物均受一种或多种疫病感染。疫病可影响花、叶、芽包、幼苗、小枝、茎(藤)及顶梢。
3、病害症状不同:
立枯病的秧苗枯黄卷缩,茎基部有红褐色病斑,逐渐枯萎烂死,用手拔苗,茎基部与根脱离,容易折断。
青枯病,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
枯萎病发病突然,症状包括严重的点斑、凋萎或叶、花、果、茎或整株植物的死亡。生长迅速的幼嫩组织常被侵袭。
4、防治方法不同:
立枯病,在选择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量及置床、床土调酸、消毒基础上,秧田发现中心病株时,在水稻1.5—2.5叶期,30%恶甲水剂1—1.5ml/m2,兑水5L喷雾,做到边喷药边喷水,严防烧苗现象发生。
青枯病,采用无土、新土育苗。定植时用杀菌农药灌根或浸根.移栽前77%可杀得5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一40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600-800倍液,进行浸根,1~2小时。
枯萎病,防治法包括毁灭罹病部分,轮作;植株修剪及疏植以利通风;采用无病种子或砧木以及抗病品种;控制带真菌害虫以免在植株间传播疫病;避免从株顶浇水或在潮湿植株间操作,需要时施用杀真菌剂。对细菌性疫病(如火疫病)於潮湿季节枝、叶正伸展时每周施用不易挥发的铜素剂或链黴素有效。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