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祭红釉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祭红釉是景德镇的陶工在明宣德时期创烧的著名红釉品种,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

简介概述祭红是景德镇的陶工在明宣德时期创烧的著名红釉品种,它是以铜为着色剂,生坯上釉,置于还原焰气氛中,在1250℃-1280℃温度下一次烧成。祭红色泽深沉稳定,不流釉不脱口,釉面也罕有龟裂纹理。解放前夕祭红濒临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工艺人员经过不断研究试验,改变了祭红原料配方,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极大地提高了成品率。

祭红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祭红始创于明永乐、宣德年间。在古时皇室常以它作祭器,人们在配制祭红釉料时,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掺入釉料中,真可谓不惜工本。即使这样,也往往烧制不出好的成品。由于祭红釉瓷器历来难烧,因此它比其它色釉更为名贵。

祭红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润,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它以铜为呈色剂,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有的祭红釉料配制时,还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碾成粉末掺入其中,不惜工本。祭红釉是利用铜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红色烧制而成,但这种生产气氛不易控制,因而十分名贵,明中晚期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色泽更加艳丽、多样。当代祭红烧制精品不多,而且烧制数量本身就大量减少,在烧制祭红釉的厂家里景德镇宝瓷林瓷业有限公司的产品算的上时精品之作了。他们的祭红产品参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展览。

背景故事历史上.鲜红釉瓷器曾倍受人们以及历代帝王的珍爱.其中清代的乾隆皇帝对鲜红釉瓷更是喜爱有加,每每摩挲把玩,倍加赞赏.他的诗:“雨过脚云婪尾垂,夕阳孤鹜照飞时。泥澄铁镟丹砂染。此碗陶成色肖之。”就是在吟咏明代宣德时期的宝石红釉碗。

相传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鲜红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诏令设在景德镇的督窑官加紧烧制。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就是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祭器来。督窑的太监每日督促、鞭打窑工,并且把一部分人关进监狱,声称再烧不出皇帝催要的红釉瓷器,就要杀人了。一位老窑工的女儿翠兰,听到消息非常担心,跑到了御窑厂,发现她的父亲也被督窑官投入了大牢。悲愤的翠兰纵身跳入了熊熊的窑火当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翠兰焚身的窑炉时,惊奇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鲜血一样的红色。红色的祭器烧成了,人们说这是翠兰的血染红了陶坯,于是就把这种红色的陶瓷,称为祭红。

为了纪念以身祭窑的翠兰,窑工们后来在封窑门时,用砖砌成少女的形象,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从那以后,历代皇帝都曾不惜财力烧制祭红,但是这种殷红色的瓷器,如同神话中的宝物一样,非常难得。

这就是被蒙上了神秘色彩的祭红。在景德镇陶瓷馆的近万件藏品中,祭红只有九件半,其中一件明代宣德年间的祭红,收藏时只剩下了残缺的一半。

从唐代开始,中国陶瓷艺人就发明了红釉烧制技术,北宋年间,河南禹县的钧窑完善了这一工艺,烧出了世称"钧红"的红釉陶瓷。但是,钧窑的烧制工艺还不成熟,红釉中往往掺杂进其他的颜色,而景德镇人在宣德年间烧出的祭红,从颜色的色泽和纯度上,都超过了钧窑,人们把它叫做"宣德祭"。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种红釉的烧制技术莫名其妙地失传了。

明朝宣德年后,几百年间一代又一代景德镇人,断断续续曾多次试烧这种红釉瓷器,但都没有烧出过当年那样的祭红。

明代景德镇的御窑,是朝廷的官窑,由朝廷下订单进行生产,烧出来的瓷器专供皇家使用,当然容不得成色不好的产品。因此,烧出来的瓷器要经过督窑官员的千挑万选。落选的瓷器皇帝不用,百姓当然也不能用,只好打碎深埋,这就是色窑遗址瓷片的来历。

河南的钧瓷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表明红釉是一种极难掌握的烧成技术。景德镇的祭红比钧红还要难烧得多,按民间的说法,叫"千窑一宝",也就是上百炉的窑火中,才能得到一、两件祭红。清朝人在《景德镇陶歌》里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难度:"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

明朝的御窑,是以国家强大的财力为后盾的,也许就是因为这强大的财政支持,才得以烧出红釉瓷器,才能万里选一地挑选贡品。

景德镇的陶瓷行业,虽然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但还没有走出手工业的封闭圈子。制瓷工艺尤其是釉料的配方,历来是手艺人保密的重点,世代家传,决不外泄,而且配方全凭配釉人的经验和运气。

陶瓷的艺术就是火的艺术。不同成分的釉料在不同温度、不同烧成气氛中可以产生千变万化的颜色,火改变了陶坯的化学成分,火把泥土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宝石。景德镇人创造了祭红、郎红等彩色陶瓷,也创造出陶瓷的神话。德镇人依然延续着500多年古老的技艺,也延续着土火相融的传奇。

为了让祭红"复活",重续历史,1985年,湖南的科研人员接受了一项任务:研制一种能够耐高温的大红色陶瓷。2002年3月,一份陶瓷大红釉料的样品被放进高温电炉,结果令专家大为兴奋:非常纯正的大红颜色,在1250摄氏度的高温中,没有明显的分解。大红色釉正式通过专家组鉴定。这种瓷器被意味深长地命名为"中国红"。1

特点热稳定性好祭红的特点之一是没有裂纹,热稳定性较好,不但能够装饰陈设瓷,而且还能装饰餐具,茶具、酒具等坯体很薄的日用瓷。祭红的这一特点,就使它在配方和化学组成要求祭红釉的膨胀系数比较小。碱金属钾、钠的氧化物在釉料中含量的多少是使铜呈现红色的主要因素,所以祭红釉料中这样膨胀系数大的氧化物较少。氧化钾和氧化钠的膨胀系数较大,在釉料中的含量达到一定数量,就会使釉的膨胀系数增大而出现裂纹,含量再多就会出现更多的裂纹,成为纹片釉。纹片釉如钧红和郎窑红遍身布满裂纹,制品极易破碎,故此,采用加厚坯胎的方法来防止制品破裂。历史以来,铜红釉的制品(包括钧红、郎窑红、玫瑰紫、宋均花釉以及各种窑变花釉),除祭红和美人醉外,它们的坯体都很厚,十分笨重,只适宜装饰厚胎的陈设瓷。正如前面所讲,由于祭红不允许有裂纹出现,就限制了有利于铜红呈色而膨胀系数较大的氧化钾和氧化钠的含量,相应就增加了不利于铜红呈色而膨胀系数小的其它氧化物的含量。故此,配制美丽的祭红釉就显得比钧红、郎窑红多了一个相互矛盾的难题。

釉面不流祭红的特点之二是釉面不流。因为釉面不流,故而不脱口,口项与底坝才能出现美丽的灯草边;因为釉面不流,故而坝子不粘垫饼,不需要磨坝子,故而坯胎可以较薄。也因为釉面不流,说明釉料的熔融和玻化程度不够;可以认为,祭红釉在它坯体成熟温度时,没有得到充分熔融,它的特点与烧成条件使它不能达到像玻璃一样的均一组织,而是玻璃质与晶体的混合体。有人用偏光显微镜在无上偏光镜(分析镜)的情况下,进行薄片观察所证实。观察发现釉层中有大小不等的气泡,除此之外,未见异物,即使放大900倍也未发现可见的晶体存在。据文献介绍,有人对铜红玻璃进行了研究,摸索出了铜红玻璃呈色的规律,认为铜红呈色机理是玻璃熔体化学热力学与过饱和熔体相分离的动力学问题。铜红釉与钢红玻璃的呈色机理应该是一致的,呈色条件也应该相似。要形成最佳的铜红釉,它不但与釉科的组成有关而且还要求充分的还原气氛,适当的窑内压力和使釉料充分熔融与玻化的烧成温度。这几个条件都能充分的满足,就能制得最佳的铜红釉制晶。因要求祭红不流,故此烧成温度比钧红和郎窑红低45℃至50℃,熔融和玻化程度,也不如钧红和郎窑红。故此,祭红比钧红,郎窑红又多出一个困难因素。

血红色调祭红的特点之三,是工艺处理使得它呈现更悦目的血红色调。在工艺处理上,如钧红与郎窑红的共同特点是烧成前釉层很厚,要求厚度1.5-2.5mm,釉料在烧成过程中流动性大,成瓷后的厚度却也只有0.2-0.3mm,釉面透亮,可照见人影,具有玻璃一样的光泽.为何要施如此之厚的釉层?色釉工人是从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这是因为铜红釉表层在烧成过程中易被氧化,而在烧成后期的成瓷阶段,表层流到下面垫饼上,从而保护了内层红色钓形成。而祭红的釉层较薄,只有钧红和郎窑红的三分之一。故此,因祭红釉层厚度要求严格,比钧红、郎红就失去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因素。再者,钧红釉是施在经过1300℃高温煅烧过未上外釉的胎上,坯体的高温物理反应已基本完成,碳酸盐、碳素、硫化物及有机物均已氧化或分解排除,对釉面在烧成过程中的影响很小,故而钧红的成品率较高,而郎窑红,祭红釉料是施在未经煅烧过的生坯上,坯体在烧成过程中氧化对釉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损害作用,故而郎窑红比钧红成品率低,而祭红比郎窑红的成品率就更低,更难烧了。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晓林 - 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