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系沉积岩颗粒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它反映沉积物沉积时的水动力条件,是在沉积期或沉积后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形成的。其中,沉积期形成的称原生沉积构造,包括层理、波痕等。沉积后形成的构造,有的是在沉积物固结前形成的,包括重荷膜、包卷层理;有的是在沉积物固结为岩石以后产生的,称后生构造,如缝合线等。
介绍研究沉积构造的先驱者是英国地质学家H.C.索比(H.C.Sorby,1826~1908),早在19世纪,他就利用原生沉积构造重塑古地理环境。20世纪50年代以后,沉积学在欧美迅速发展,出版了大量有关沉积岩的总结性专著,德国学者H.E. 赖内克 (H. E.Reineck) 与印度学者I.B.辛格 (I. B. Singh) 合著的 《陆源碎屑沉积环境》 (1973)和J.R.L.艾伦 (J.R. L. Allen)的《沉积构造》(1982)都详细论述了各种沉积构造,并从沉积构造角度探讨了沉积环境。
分类沉积构造可按构造成因分类,也可按形态分类。但目前多采用形态与成因相结合的分类方案,大类按成因划分,次级分类有的按成因,有的按形态划分 (表1)。
表1 沉积构造的分类
|| ||
流动成因构造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构造,包括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冲刷充填构造和侵蚀面构造。
层理构造沉积物沉积时由沉积物的颜色、成分、粒度、颗粒的排列以及层厚、形状等在层内沿垂向变化而显示的成层构造。层与层之间可以有层面分隔,也可无层面。层面代表沉积作用短暂或长期的间断。层的厚度变化很大,可由数毫米至数米,按厚度可划分为块状层(厚度>2m),巨厚层(2~1m),厚层(1~0.5m),中厚层(0.5~0.1m),薄层(0.1~0.01m)和极薄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