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自硬钢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自硬钢主要涉及切屑变形机理、刀具及磨损、切削力、切削温度以及表面质量,是钢铁中应用于机械加工的一种。

发展史1868年发展了Mushet自硬钢。属Mn-W系工具钢,使切削低碳钢的速度达到8m/min。典型成分为:C2.0%,W7%,Mn2.5%。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的进展,工业用钢大量生产迫切要求机床和工具必须跟上。因此如何提高Mushet钢的性能使其所制工具切削速度能大幅度提高,已成为当时客观迫切的要求。Mushet钢的锰含量高因而降低Ac1临界点,使其很难软化退火,而且热脆性大,可锻性很差,淬火时易过热。因此19世纪末,在美国出现了低锰含铬的Cr-W系自硬钢

1870~1898英国Mushet自硬钢(C2%,W7%,Mn2.5%),切削中碳钢速度达到8m/min
1898~1900美国F.W.Taylor和英国M.White发明接近钢熔点的高温淬火和高温回火,并以Cr-W钢(C1.85%,W8%,Cr3.8%)取代Mushet的Mn-W自硬钢,从而创立了高速钢。切削中碳钢的切削速度达20m/min。1900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表演高速切削成功
1903出现现代高速钢的原始成分(%):C0.7、W14、Cr4
1904美国JohnMathew向高速钢中加入0.3%V
1906试用电炉冶炼高速钢
1910确立T1(W18Cr4V)钢成分(C0.75%、W18%、Cr4.0%、V1.0%),切削中碳钢速度达30m/min
1912德国Becker向钢中加入3%~5%Co,提高了钢的热硬度
19183t电弧炉试炼高速钢成功,替代了坩埚炉,得以生产较大尺寸的钢锭和钢材
1923加入钴量达12%~15%,切削速度达40m/min以上
1932美国J.V.Emmons发明以Mo代替W的高钼钢M1
1937美国W.Breelor发明W-Mo系钢M2
1939美国J.P.Gill发明高碳高钒钢,称SuperHSS,含钒3%~5%,淬回火硬度达HRC67~68,耐磨性好,但可磨削性差
1953出现加硫(0.05%~0.2%)易切削高速钢
1958~1963平衡碳原理提出与应用,美国发明M40系列钢,硬度达到HRC70的超硬(Extra-hard)钢,最早为M41和M42
1965美国CrucibleSteels公司发明粉末冶金法生产高速钢
1970瑞典Stora-ASEA粉末冶金高速钢投产;电渣重熔高速钢开始用于大截面材生产;高速钢用于高载荷冷作模具日益增多
1980氮化钛涂层的物理气相沉积法(PVD)成功用于部分高速钢刀具,使用寿命成倍提高,对高速钢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0~粉末高速钢新钢种热处理硬度达HRC70-72;综合性能优良的低合金高速钢重新受到重视和发展,替代部分通用高速钢,以节约合金资源

作用机理高硬难加工金属材料如淬硬钢由于高强度和高硬度(HRC55),应用极其广泛,如齿轮、轴承、工具、模具、凸轮轴等.而高硬金属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经常会在加工表面产生一层硬度很高的微细组织———白层.白层具有高硬度、不易浸蚀、晶粒细等特点,另一方面又表现出高脆性和存在较大的残余拉应力,易引起零件早期失效[1-5].白层是影响工件性能和表面完整性的重要因素,因此白层的形成机理成为近年来精密加工表面质量的研究热点.目前对白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摩擦学领域如磨损以及硬态车削,其分歧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特性、形成机制等方面.国内外学者对白层的形成机制针对不同加工方式做了相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H.Eda等[6-7]认为白层是摩擦过程中在局部区域的温度足以达到或超过平衡相变温度,使表面发生奥氏体化,并快速淬火形成马氏体组织,属于温度作用机制。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宁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