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雪崩是我国危害性较大的雪崩类型之一,亦是降雪丰沛山区冬末春初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形成原因湿雪崩一般发生于一场降水以后数天,因表面雪层融化又渗入下层雪中并重新冻结,形成了“湿雪层”。在冬天或春天,下雪后温度会持续快带升高,这使新的湿雪层不可能很容易就吸附于密度更小的原有的冰雪上,于是便向下滑动,产生了雪崩。
特点湿雪崩都是块状,雪坚硬、速度慢、重量大,质地密,不易清除。特别是在融雪期间,雪层易形成全层湿雪雪崩,其规模大,堆积量多,在雪坡上像墨渍似的,愈变愈大。因此摧毁力也更强。这种块雪崩的形成区通常在坡度稍缓的雪坡上。因为陡坡上的粉雪(松散的雪)要几乎崩完了,才会轮到相对的缓坡,发生块雪崩。
影响湿雪崩的雪块下滑速度比空降雪崩更慢,沿途带起树木和岩石,产生更大的雪砾。但一旦卷入块状的雪崩体中,就决不会有像遇到干雪崩那样幸运了。而且它一旦停止下来会立即凝固,给交通运输、矿山建设、农牧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抢救工作往往也十分困难。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杨刚 - 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