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石门土石坝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石门土石坝(Shimen Earth-rockfill Dam) 位于中国台湾省北部淡水河支流大汉溪石门峡谷。水库的拦河大坝具有灌溉、防洪、发电及公共给水的多目标水资源开发工程,1954年3月开始规划,1956年7月开工,1964年6月竣工。 石门土石坝原设计为混凝土拱坝,但在1959年11月坝基开挖过程中,发现左岸有相当复杂的地质软弱面,超过事前的判断。

简介石门土石坝(Shimen Earth-rockfill Dam) 位于中国台湾省北部淡水河支流大汉溪石门峡谷。水库的拦河大坝具有灌溉、防洪、发电及公共给水的多目标水资源开发工程,1954年3月开始规划,1956年7月开工,1964年6月竣工。 石门土石坝原设计为混凝土拱坝,但在1959年11月坝基开挖过程中,发现左岸有相当复杂的地质软弱面,超过事前的判断。恰好同年12月2日法国马尔帕塞(Malpasset)拱坝,因基础问题而溃决,造成下游严重损害而震惊全球。经世界知名的地质专家与坝工专家组成的咨询顾问团调查研究,参酌其建议,决定将拱坝改为土石坝1。

水文地理石门水库坝址以上集水面积763.4平方公里,水库水面面积8平方公里,总库容3.1亿立方米。工程按可能最大洪水设计,原采用的可能最大洪水是根据1906年~1956年间的水文气象资料推算的,洪峰流量10900立方米/秒。但葛乐礼台风后不到10年又发生4次洪水,均超过以往的最大记录洪水5170立方米/秒。经过多方研究,1979年改用新的台风模式法配合新增加的水文气象资料推算,可能最大洪水为14500立方米/秒2。

大坝枢纽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水电站、后反调节池、灌溉进水口、工业城市供水系统等组成(图1)。

大坝大坝为黏土心墙堆石坝,最大坝高133.1m,坝顶长360m,上游坡1:2.5,下游坡1:2。坝体体积706万立方米。坝基为砂岩,覆盖层厚23m,坝壳材料为河床沉积层大卵石,心墙土料取自河漫滩2。

溢洪道溢洪道为岸边开敞式,按可能最大洪水流量10900立方米/秒设计,泄洪量10000立方米/秒。后经复核后可能最大洪峰流量增大至14500立方米/秒,溢洪道泄量偏低,曾于1984年6月决定增建2条直径为9m的泄洪隧洞,每条隧洞泄量1200立方米/秒,配合溢洪道确保大坝安全。

水电站电站安装2台机组,总装机容量90M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2.14亿kW·h,后反调节池容量为2200万立方米。

进水口石门大坝进水口设计流量为18.4立方米/秒,规划灌溉面积为21926公顷;桃园大圳进水口设计流量为16.8立方米/秒,规划灌溉面积为23000公顷。 公共给水量为69050立方米/d,北干管长14436m,南干管长4213m1。

建设运行石门土石坝的施工导流系统采用50年一遇洪水设计,由59m高的上游挡水围堰配以直径15m的导流隧洞组成。该导流洞是20世纪70年代仅见的大直径隧洞。上游挡水围堰设计为大坝坝体的一部分,须于一个枯水期内完工,但在施工期间春雨绵绵,黏土心墙无法连续施工,因此改用砂石骨料掺合少量水泥搅拌后运至工地碾压,以代替不透水心墙,此措施首创世界碾压混凝土坝发展的先例。

石门大坝于1963年填筑完成后,当年9月遭遇强烈的葛乐礼台风侵袭,在水库集水区内带来破记录的雨量,坝址的洪峰流量高达10200立方米/秒,接近过去、最高洪水记录的2倍。由于导流洞已在台风来临前完成封堵,水库及时发挥防洪效果,降低了下游地区的洪灾损失。由于水库在一夜之间满蓄,溢洪道开闸泄洪,大坝安全经受住了严峻考验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石季英 - 副教授 - 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