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焦炉(Beehive coke oven)是一种用耐火砖砌成可以多次使用的固定窑室。始于18世纪中期。18世纪中叶,人们为了克服成堆干馏窑的缺点,用耐火砖砌成可以多次使用的固定窑室,称为蜂窝焦炉。但直到19世纪60年代,蜂窝焦炉才大部分地取代了成堆干馏法。
简介蜂窝焦炉(Beehive coke oven)是一种用耐火砖砌成可以多次使用的固定窑室。始于18世纪中期。18世纪中叶,人们为了克服成堆干馏窑的缺点,用耐火砖砌成可以多次使用的固定窑室,称为蜂窝焦炉。但直到19世纪60年代,蜂窝焦炉才大部分地取代了成堆干馏法1。
蜂窝焦炉炼焦蜂窝焦炉的燃烧室与炭化室不分开,靠煤料燃烧和煤干馏时生成的煤气的燃烧提供热源。每炉可装煤5t左右,炼焦周期为2-3昼夜。焦炭在炉内熄火,最初由人工出焦,后改用机械从炉顶装煤,从炉侧出焦,并将烟气导出用于余热锅炉生产蒸汽。在生产规模较大时,还可将若干炉窑排成一组进行生产,成为现代焦炉操作方式的起源2。
结焦机理炼焦煤的有机质基本结构单元,是以芳香族稠环为主体,周围连接侧链杂环和官能团的大分子。煤在结焦过程中受热到350~480℃,大分子剧烈分解,断裂后的侧链继续裂解,其中分子量小的呈气态,分子量适中的呈液态,分子量大的和不熔组分呈固态,相互渗透的三相物组成胶质体。煤的粘结性强弱,取决于胶质体的数量以及流动性和热稳定性。当温度继续升高到 450~550℃时,液相产物进一步分解,其中一部分又呈气态析出,剩余部分逐渐变稠,与分散的固相颗粒融成一体,最后缩聚并固化,形成半焦。在这过程中,气态产物通过胶质体逸出,产生膨胀压力,使固体颗粒结合得更加牢固。聚积在胶质体中的气态产物则形成气孔。当温度进一步升高到700~1000℃时,半焦主要析出气体,碳网继续缩聚,体积变小,焦质变硬,形成多孔的焦炭。这时,热解产物已无液相出现。由于半焦的收缩,各点的温度和升温速度不同,使收缩量和收缩速度不均,产生焦炭裂纹1。
焦炭处理从炼焦炉出炉的高温焦炭,需经熄焦、凉焦、筛焦、贮焦等一系列处理。为满足炼铁的要求,有的还需进行整粒2。
熄焦有湿法熄焦和干法熄焦两种方式。前者是用熄焦车将出炉的红焦载往熄焦塔用水喷淋。后者是用180℃左右的惰性气体逆流穿过红焦层进行热交换,焦炭被冷却到约200℃,惰性气体则升温到800℃左右,并送入余热锅炉,生产蒸汽。每吨焦发生蒸汽量约400~500公斤,干法熄焦可消除湿法熄焦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焦炭质量,同时回收大量热能,但基建投资大,设备复杂,维修费用高1。
凉焦将湿法熄焦后的焦炭,卸到倾斜的凉焦台面上进行冷却。焦炭在凉焦台上的停留时间一般要30分钟左右,以蒸发水分,并对少数未熄灭的红焦补行熄焦。
筛焦根据用户要求将混合焦在筛焦楼进行筛分分级。中国钢铁联合企业的焦化厂,一般将焦炭筛分成四级,即粒度大于40毫米为大块焦,40~25毫米为中块焦,25~10毫米为小块焦,小于10毫米为粉焦。通常大、中块焦供冶金用,小块焦供化工部门用,粉焦用作烧结厂燃料1。
贮焦将筛分处理后的各级焦炭,分别贮存在贮焦槽内,然后装车外运,或由胶带输送机直接送给用户。
整粒将大于80(或75)毫米级的焦炭预先筛出,经切焦机破碎后再过筛,得到粒度80~25(或75~25)毫米级焦炭用于炼铁。这样可以提高焦炭粒度的均匀性,并避免大块焦炭沿固有的裂纹在高炉内碎裂,从而提高焦炭的机械强度,有利于炼铁生产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宁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