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铳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铳眼或称射击孔、射孔为中国传统建筑之牛马墙(城墙与城壕之间的墙)、敌台(城墙上的防御塔)、隘门或民居门楼墙上常见的小孔,外小内大,当门扇关闭时,可用火铳等火器向外射击以防范入侵。清代民间富户多自备大铳,以防万一,而铳眼则正是因应此防御武器所设置的建筑方式。

双眼铳长605毫米,重2521克,铳口、铳身均有铁箍,铳身后部各有一个引火孔,尾部叠加式重合,中间部位缝隙较大,为原先打造时专门制作,便于插入木柄后打钉、绑绳,设计严谨、铸造精良1。

这支铁制双眼铳长605毫米,重2521克,铳口、铳身均有铁箍,铳身后部各有一个引火孔,尾部叠加式重合,中间部位缝隙较大,为原先打造时专门制作,便于插入木柄后打钉、绑绳,设计严谨、铸造精良。

明代时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平息东南倭患,将火器视为克敌长技,永乐年间即设立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神机营”,军队制式火器装备水平达到古代巅峰,也是火铳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戚继光发明的“五雷神机”,有三眼、五眼、七眼等制式,能提供密集火力,射程180米,是压制蒙古骑兵的利器。明末骑兵成建制配备的单兵火器三眼铳,能轻松击穿50米内的重甲目标,突入敌阵后又能当狼牙棒用,在援朝抗倭、抗击满清中屡建奇功。火器专家赵士桢1598年研制的多管火绳转膛枪“迅雷铳”,综合了鸟铳和三眼铳的优势,各枪管都装有准星和照门,不仅增长了枪管,缩小了口径,提高了射程,射速和射击精准度都有巨大突破,1602年他的改进型“迅雷铳”,可连续发射18弹,初具近代机关枪的某些功能。综合《武备志》等资料上的蛛丝马迹推测,这种轻便灵巧的双眼铳应是明代内卫部队巡逻警戒所用,可有效弥补冷兵器缺陷,发挥协同威力。

1867年左宗棠从炮台遗址中了解到明代火器技术后仰天长叹:“利器之入中国三百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三眼铳是中国古代一种短火器,使用铁或粗钢浇注而成。外形为三根竹节状单铳联装,每个铳管外侧都有个小孔。使用时在铳管内添加火药,最后装填钢球或者铸铁块、碎铁砂等,在小孔处添加引火药,使用时将火绳朝发射孔点燃引火药,引爆装填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三个铳管可轮番射击。在三眼铳的尾部留有柄座,安装有长度不等的木杆用以握持,保障射手安全。

三眼铳在明代常见,但是射程近,比不了弓弩;再次装填速度太慢。由于上述原因,三眼铳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前景被遗忘,到清代以后被更先进鸟铳彻底替代。

在明代因北方地区天气严寒、风沙大不适合使用鸟铳,因此大量装备三眼铳,而南方地区则适合大量装备鸟铳。

但是三眼铳在民间却留存,百姓使用只装火药不装铸铁球的三眼铳当做驱魔吓邪物的工具,类似鞭炮的作用。在中国南方一些客家地区,依然可以看到三眼铳和这类活动。

击发三眼铳,是欧洲朋友的复制品,在网络广为流传,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三眼铳是击发枪,但那其实是谣言.

虽然三眼枪铳管短,不能三点一线瞄准,但它在三四十步还是有相当的威力和足够的射击精度!明朝一步五尺1.635米,营造尺:32厘米,量地尺:32.7厘米,裁衣尺:34厘米。三眼铳的最佳射程为三十步,也就是49.05米,破重铠,五十步(81.75米)之外能重创不披甲目标,百步(163.5米)之外就没有杀伤力了。

明代兵书的火器射程是不可信的,因为作者为了保密往往会夸大射程。《火攻挚要》自序中云:“惟赵氏(成书于1603年,详述鸟铳制造和用法的《神器谱》的作者赵士桢)藏书海外,祝融佐理,其中法则规制,悉皆西洋正传;然以事关军机,多有慎密,不详载,不明言者,以致不获兹器之大观,甚为折中者之所歉也。” 我估算过,《神器谱》的火器实际射程只有书上所说的一半。翼虎铳的火药铅弹重量与铳管长度与三眼枪相同,《神器谱》说他“用之于百步之内为宜。步下:五六十步方能透甲。马上:二三十步方能命中。”射程折半计算就是三十步之内方能破甲。

非军事著作《天工开物》的火器射程却比较可信:

鸟铳。凡鸟铳长约三尺,铁管载药,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2。凡锤鸟铳,先以铁梃一条大如箸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其本近身处,管亦大于末,所以容受火药。每铳约载配硝一钱二分,铅铁弹子二钱。发药不用信引,(岭南制度,有用引者。)孔口通内处露硝分厘,捶熟苎麻点火。左手握铳对敌,右手发铁机逼苎火于消上,则一发而去。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则铳力竭矣。鸟枪行远过二百步,制方仿佛。

鸟铳,而身长药多,亦皆倍此也。鸟铳射程的其他参考资料:鉴于日军的鸟铳威力强大,为此,很多明军在战前准备了高七尺、阔一丈二尺的大绵被,以遮挡弹丸。然而,根据宋应昌做的试验,日军鸟铳在八十步之外,能击破二层湿毯被子,在五十步之外能击破三至四层湿毯被子,可见绵被遮挡弹丸的效果有限,故此,宋应昌建议入朝将士临阵作战时,要在敌营四百步之外施放大将军炮,等到日军鸟铳射完弹丸之后,再向前进军。(这里的鸟铳铳管长达三尺,用三钱铅弹、三钱火药)也就是说用配硝一钱二分的火药、铅铁弹子二钱、长约三尺的鸟铳能在三十步内破甲,五十步能杀死不披甲目标,百步则没有杀伤力了。而三眼枪每筒长一尺三寸,使用火药二钱及一钱五分的铅弹,威力与鸟铳应该相差不大,应该也能在二三十步内杀伤披甲目标!在三十步之外,三眼枪的三发子弹就算打不穿骑兵的重铠,也能在五十步之内重伤不披甲的战马。(有些资料提到三眼枪打靶距离为八十步。铳管仅长一尺的‘熟铁’三眼枪:平发则力仅及五十步。)

日本人觉得三眼铳的近距离威力十分惊人,《德川家康·乾坤梦.1》这样描述三眼铳(子母炮):明军在近身战中使用的是一种拥有着惊人威力的被称作子母枪的火枪。对于子母炮,参加碧蹄馆战役的武士们是如此描述的:“共有三个枪口。三个枪筒相连。可自由选择发射一次或三次。”骑马的武士手拿长柄火枪。柄长六尺有余,带有长约一尺的枪身,,其上插有刀刃,故枪身分为两部分,一旦靠近武士就会开枪。(即上文的快枪)他们的衣服外层是红色的毛毡,里层用铁链连着一块被切割成大约三寸四平方米大的钢片,有着像道服一样长长的下摆。盔甲是用磨白的钢制成,护臂也是钢制,刀枪不入。

十眼铳是一种将一根长铳管由前至后装了十份推进药与弹丸的火铳,火门也有十个,发射时由最前方的开始点火,如此可连续射击十次。不过前面的弹丸因经过的铳管太短而命中率都不佳。十眼铳大概在十六世纪的明朝出现。

这种火器的优点是一开始就装填好十发分装的弹药,因此可以一段段连续发射。不过这种设计在实战中并没办法发挥很好的效果。因为前面的子弹经过的枪管长度太短,所以射程与命中率都不佳。所以这类火器并没有大量装备。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军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