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舱室铭牌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舱室铭牌是标明舱室名称的标牌,包括名称牌、号码牌和注意铭牌。装于舱室房间外的门框上方,表示房间名称的指示牌。舱室房间外门框上或门上标示房间名称的指示牌。而舱室一般是对船舶内各房间的通称,指舰船体内部用舱壁、甲板分隔成的房间。

含义舱室名牌一般分两种,一种是门牌-房间名称简写的牌子,没有什么标准,注意字的大小及美观,船东认可就行。
一种是提示牌,IMO牌等-提示牌指一些注意事项,如进入机舱带耳机,禁止吸烟,逃生方向,救生设备等等,内容要将名称写清楚,注意字体的大小及美观,需征得船东认可以及船级社认可
至于imo符号应根据IMO防火控制图的标准符号,如消防防火设备,报警等。

相关概念舱室舱室一般是对船舶内各房间的通称,指舰船体内部用舱壁、甲板分隔成的房间。习惯上把用主隔壁分隔的大舱段称为“舱”,在“舱”或上层建筑中用轻围壁分隔的空间称为“室”。舱室主要供舰船上人员工作、生活,安置或存放、装载各种设备、物品等。如主机舱、辅助机舱、弹药舱、货舱、工作舱室、生活舱室等。

为了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船体的内部空间,并改善船舶航海性能,船体内部不仅用甲板分成几层,而且在每一层里又用一些竖直方向布置的舱壁把每层空间分隔成若干舱室,如机舱、货舱、水舱、油舱和人员居住的舱室等。

由于各船级社的造船法规和国际公约日益完善并得到实施,舱室设计的方法、造船工艺所选用的材料、设备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也高了,讲究舒适、美观;设计工作也从舱室的简单划分、布置到科学地、系统地布置和设计,这里主要体现于结构防火分隔设计,以达到有效地阻止、控制火灾的发生和火势的蔓延, 保障生命与财产的安全。船舶舱室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是船舶舾装的重要组成部分。

舱室内部采用结构防火和绝缘设计,对所选用的内装材料是一次革命。原来大多数采用的木作舱室围壁结构,除在个别内河船舶上使用或个别区域使用外,一般已不再使用了。 远洋和沿海货船由于采用结构防火设计,已较有效地控制和限制了船舶火灾的发生。我国年的《钢质内河船舶入级与建造法规》(第三分册)沿用了海船规范上的规定,只是适当放宽一些约束条件。无论在海船还是在内河船舶(旅游船)上,内装材料已从第一代的蛭石板、石膏板等,发展到第二代的硅酸钙板和第三代的复合岩棉板,现已向航空上所用的轻质蜂窝板发展。这些材料与绝缘材料一起(或单独板材),加上钢板与防挠材组成了符合规范要求的一定的防火等级。而且外表色彩也可根据总体色彩设计的要求,尽情地选用,施工工艺也简单、方便。

船舶舱室地板和天花板的设计也发生了变化1。为了满足船舶垂向结构防火的要求, 在舱室甲板上必须做甲板敷料,为此一些防火型甲板敷料要能达到A级的要求。原来的光甲板(甲板上光涂油漆),钢板铺木地板已很少见(除个别场所外)。出现 了一种浮动地板,其工艺比原来的防火型甲板敷料要简单,它是在甲板上做好底层敷料后,把做成各种企口形式的板块铺设在甲板上而成。舱室所选用的地毯大多采用阻燃型和低播烟性,且各厂商所提供的地毯色彩丰富,完全可以满足设计需要。

铭牌铭牌定义:产品投放市场后,固定在产品上向用户提供厂家商标识别、品牌区分,产品参数铭记等信息的铭牌。铭牌又称标牌,铭牌主要用来记载生产厂家及额定工作情况下的一些技术数据,以供正确使用而不致损坏设备。制作铭牌的材料有金属类和非金属类之分别:金属类有锌合金、铜、铁、铝、 不锈钢等,但是主要用铝生产比较多,因为加工出来的铭牌效果相对要高档,经久耐用,不生锈。非金属类有塑料、亚克力有机板、PVC、PC、纸等。

例如电器,外包装上有纸制印刷的2,电器上有金属板铭刻的,主要记载有产家名号、产品的额定技术数据等,中文铭牌上所采用的文字符号应一律使用中国法定的标准,进口产品投放市场需要备中文铭牌的也应照此办理。铭牌的国家标准:GB/T13306-2011。

铭牌分凹凸铭牌和平面铭牌。普通凹凸铭牌,凹部填的油漆是硝基漆。涂漆的方法是将铭牌正面全部喷漆,

然后再将字体或图案部分的漆去除,裸露出金属字面或图案线条。档次较高的凹凸铭牌只是用烤漆涂覆,或局部涂上色漆,或涂上透明清漆,完全视要求而定。平面铭牌主要是用铝合金材料制做,其面上的颜色并非油漆,而是通过阳极氧化后,染上去的颜色,根据工艺方法不同,可以是单色的,也可以是2-3种颜色的。平面铭牌具有较高的装饰性能,且价格也较便宜。其它还有丝网漏印铭牌,用的颜色是油墨;。

仿金卡:卡色偏显暗淡,时间稍一长卡片表面容易出现褪色、泛痕等现象。真金卡也只是当时卡色金黄,时间一久也失去真金色泽。电泳金卡:采用最新技术制作,色泽有如真金般光泽,具有独特的浮雕立体感,质感倍增,更显尊贵档次。并且能保持产品永不褪色的特点。

舱室铭牌参考材料:黄铜或不锈钢

|| ||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静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