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编组站是在铁路网上办理货物列车解体和编解作业,并为此设有比较完善的调车设备的车站。它的任务主要是编解不同类型包括小运转本地区车流在内的各种货物列车; 供应列车动力 (机车),整备、检修、保养机车,处理机车临时故障;货车的日常技术检查和摘车或不摘车修理等。为适应编解作业需要,铁路编组站设有较多的线路(到发线、牵出线、机车走行线和待避线、站修线等) 和各种车场(编组场、到发场、货场、辅助车场等)、机械化或自动化调车驼峰、机车整备和检修、车辆检修等设备。1
简介铁路编组站是铁路枢纽的核心,是车流集散和列车解编的基地,常有“列车工厂”之称。据统计,货车一次全周转时间中,在车站作业和停留的时间约占70%。货车从装车到卸车,平均要进行5~6次调车作业,其中在编组站作业停留的时间占30%以上。全路用于调车的机车台数,约占全部运用机车的五分之一。加速编组站的现代化建设,对提高作业效率和缩短车辆周转时间有重大意义。铁路编组站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铁路货运交通的整体水平,是整个中国铁路方面最核心的环节之一。2
分类编组站分类铁路编组站主要是由列车到达场、编组场、出发场和直通场等组成的。根据各车场配置数量和方式的不同,编组站可分为一级式、二级、三级式三种。一级式有一级二场、一级三场等;二级式有二级三场、二级四场等;三级式有三级三场、三级四场和三级六场等。各车场横列配置称横列式编组站,纵列配置称纵列式编组站,既有纵列又有横列配置称混合式编组站。上下行列车到发按一个方向设置的编组站,称为单向编组站,按两个方向设置时,称双向编组站。铁路编组站按其性质和作用,也可分为三种:路网性编组站(担任路网中远程列车的解编任务)、区域性编组站(担任一定区域内列车的解编任务)和地方性编组站(负担管内地方车流的解编作业)。3
驼峰分类简易驼峰,是指在牵出线上修建起来的小型驼峰或称土驼峰,一般峰高不大;
非机械化驼峰,指二级式编组站的驼峰,不设减速设备,仍由人工制动, 也叫小能力驼峰;
机械化驼峰,指设有车辆减速器(缓行器)设备的驼峰;
半自动和自动化驼峰:指设有测速、测重、测长和调速等设备实现车辆溜放速度半自动化和自动控制的驼峰。
发展情况国际发展编组站建设在铁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关键是要解决好调车设备的配置问题。世界铁路编组站调车设备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铁路发展头50年(1825年~1876年)为平面调车阶段,利用牵出线或正线调车,人工扳道,手闸制动;二是简易驼峰调车阶段(1876年~1924年),德国于1876年修建世界上第一座简易驼峰,利用位能溜放车辆解体列车,编组场内仍为人工扳道,手闸制动;三是机械化驼峰调车阶段(1924年~1948年)。美国于1924年首先在设有驼峰的编组站上,使用车辆减速器( 也称缓行器),控制车辆溜放速度。1925年,德国又首先实现驼峰道岔的集中控制,免除了人工扳道和手闸制动的繁重体力劳动;四是半自动和自动化驼峰调车阶段(从1948年起),由于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为驼峰调车作业实现自动化创造了条件。1948年,美国第一个建成了半自动化驼峰,50年代以后,铁路编组站调车作业的发展,就进入了半自动和自动化的阶段。33
中国发展中国铁路编组站调车设备的发展,从50年代后期开始,较短的时期内实现了三次飞跃。50年代以前,我国虽然也已修建了一些编组站,但大多数为区段站型,股道少,有效长短,平面调车,效率低,劳动强度大。1958年,在丰台站建成中国第一个简易驼峰(也称“土驼峰”)之后,“大跃进”两年多时间,在全国修建起150多处简易驼峰,由平面调车转入驼峰调车,是调车作业技术发展的第一次飞跃。简易驼峰的改进,在一些区域性和地方性编组站又广泛发展非机械化驼峰。1960年,在苏家屯编组站建成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驼峰,成功地使用车辆减速器(设2~3个制动位, 编组场内用铁鞋制动),大大减轻了制动员的劳动强度。实践证明,机械化驼峰比简易驼峰、非机械化驼峰能力可提高30%~50%。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中国一些路网性编组站,大多采用这种调速制式,是编组站调速技术的第二次飞跃。1978年,在丰台西编组站首先建成了驼峰半自动调速系统,1979年哈尔滨站下行场采用减速器-减速顶调速系统建成投产, 至1985年,基本上实现了以丰西、南翔为代表的点式调速系统,以西安东为代表的点连式调速系统和以广州北、艮山门为代表的连续式调速系统,半自动和自动化调速技术迅速发展起来。这是编组站调速技术的第三次飞跃。1989年,郑州北站上行场建成驼峰作业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溜放车辆速度微机分布式点连式自动控制系统、驼峰溜放进路微机自动控制系统、驼峰推峰机车无线遥控系统)和峰尾微机联锁控制系统及编组站现车管理信息系统等,建成中国第一个调车作业综合自动化的编组站。在编组站调车作业自动化的研究中,特别是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减速器.减速顶点连调速方式,为编组站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80年代,全路有部管编组站46个,其中路网性编组站13个,区域性编组站17个,地方性编组站17个。90年代,随着一批新干线建成投入运营,编组站建设又有新发展。1997年铁道部运输局发布的文件确定,全路编组站总数由46个增加到49个。原有编组站中,新龙华站因不再担当路网中的货车中转技术作业,不再列为编组站;京九、宝中新线引入运营和浙赣、包兰双线建成投产,新增阜阳北、向塘西、乔司、迎水桥四个编组站。哈尔滨枢纽中,哈尔滨南站担当路网货车技术作业,改为路网性编组站,哈尔滨站担当管内货车的改编作业,改为区域性编组站,鹰潭、阜阳北也担当路网货车改编作业,定为路网性编组站。新确定的各类编组站站名见附表。另有办理区段及摘挂列车解编作业的区段站291个,其中一等站77个,二等站113个,三等站101个,共有驼峰212处。2
工作流程原始货列进入到达场,进行完试风、列检、拉风作业后,调车收到指令后到货列尾部以倒推方式使货列向驼峰方向开进,此时驼峰信号机为绿灯,驼峰工作人员根据LED显示屏上显示的解挂节数开始对货列进行解挂,解挂后的货车车底以惯性向下加速开进进入编组场,编组场轨道有制动系统,调度员通过操作制动系统使滑向编组场的货车车底按照一定速度前行并挂到已停在编组场的车辆上。待其中某一股道的车底完成编组,即按照要求成为一列新的货物列车时,调车机便将此列运至出发场。货列挂上本务机车后,根据站场信号机信号驶向目的地车站。
如若解挂过程中有禁止溜放的车底,如特种车(T)、毒品车(W)等,驼峰信号机为红灯,此时调车机应立即停止作业,将该车底拉回峰顶,将其停如侧线等待调车机直接送至编组场,后再继续进行推峰解挂作业。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陈红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