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救中汤《温病条辨》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救中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具有急驱浊阴,救中焦之真阳之功效。主治卒中寒湿,内挟秽浊伏阴与湿,眩冒欲绝,腹中绞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发痧,又名干霍乱。症见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眩冒欲绝,脉沉紧而迟。临床上用于急性胃肠炎,中毒性痢疾,中恶及山岚瘴气所致之闷乱头昏,肢冷,吐泻不出等证。

歌诀1、救中蜀椒干姜朴,槟榔广皮同煎服;转筋加桂防己薏,厥冷附子可加得。

2、蜀椒救中主干姜,厚朴陈皮与槟榔;寒湿秽阻成痧痛,急驱浊阴扶真阳。

3、救中汤中用川椒,广橘槟榔姜朴绕;腹痛脉迟肢欲厥,驱寒行气法高超。

组成蜀椒(炒出汗)三钱(9g),淡干姜四钱(12g),厚朴三钱(9g),槟榔二钱(6g),广皮二钱(6g)。

用法用量1、现代用法:用水600ml,煮取400ml,日1剂,分2次服。

2、古代用法:加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功用急驱浊阴,救中焦之真阳。

主治卒中寒湿,内挟秽浊伏阴与湿,眩冒欲绝,腹中绞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发痧,又名干霍乱。

方义以大建中之蜀椒,急驱阴浊下行,干姜温中;去人参、胶、饴者,畏其满而守也;加厚朴以泻湿中浊气,槟榔以散结气,直达下焦,广皮通行十二经之气。

用药范围1.本方以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眩冒欲绝,脉沉紧而迟为辨证要点。

2.临床用于急性胃肠炎,中毒性痢疾,中恶及山岚瘴气所致之闷乱头昏,肢冷,吐泻不出等证。

加减化裁兼转筋者,加桂枝三钱(9g),防己五钱(15g),薏仁三钱(9g);厥者,加附子二钱(6g)。

文献摘要原方选论1、《温病条辨》:“转筋者,俗名转筋火,古方书不载(不载者,不载上三条之俗名耳;若是证,当于《金匮》腹满、腹痛、心痛、寒疝诸条参看自得),蜀椒救中汤主之,九痛丸亦可服;语乱者,先服至宝丹,再与汤药。”

方论选录1、《中医方剂通释》:“本方由大建中汤化裁而来,以大建中之蜀椒,急驱阴浊下行,干姜温中,为主药;去人参,胶饴者,畏其壅塞气机,加厚朴以化湿浊,为辅药,槟榔散结气,广及消滞,共为佐使,名曰救中汤,旨在急驱浊阴,所以救中焦之真阳也。现代药理研究:川椒对白喉杆菌、炭疽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和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局部有麻醉止痛作用。干姜含挥发油、姜辣素等,干姜作用于胃能反射地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该品能促进血液循环,服后胃肠有温暖感,即中医所谓温中散寒。厚朴能刺激消化道粘膜引起反射性兴奋而有健胃作用犀朴煎液能使实验动物离体肠管的紧张度下降,对横纹肌的强直收缩有轻度缓解作用罐外试验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比黄连、黄芩更强,此外,有人还观察到本品具有镇痛、镇静和平喘作用。槟榔所含槟榔碱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及抗病毒、杀虫等作用。陈皮所含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动物试验表现为对胃肠平滑肌的抑制作用,能对抗氯化钡、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痉挛,能刺激呼吸道粘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川陈皮素能舒张支气管而显平喘作用。全方调节胃肠功能作用显著,并有镇痛、镇静、抗菌、祛痰作用。”

2、《中医四大经典名著方剂集注》:“此方用于寒湿浊邪阻塞睥胃及全身血脉中阳气,致寒湿没有出路而出现‘眩冒欲绝,腹中绞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等证,吴鞠通称其为‘干霍乱’,因寒湿秽浊之邪内侵,没有出路,病情危急,故取蜀椒救中汤急救脾胃阳气以驱泄湿浊之邪。方中重用蜀椒苦辛热通阳理中,驱寒散浊,干姜辛温暖胃散寒共为主药;辅以苦温之厚朴,辛微温之槟榔,调脾化湿,二者苦辛通降以泻湿满,散浊阴;佐以广陈皮理气调脾,泄除浊邪。吴鞠通是在《金匮要略》大建中汤基础上化裁,而制成此方。其指出‘以大建中之蜀椒,急驱阴浊下行,干姜温中,去人参、胶饴者,畏其满而守也,加厚朴以泻湿中浊气,槟榔以散结气,直达下焦,广皮通行十二经之气,改名救中汤,急驱浊阴,所以救中焦之真阳也。’吴藻江‘此方一改大建中暖中补虚为温阳通降法也。如转筋加桂枝以温之,加防己驱下焦血分之寒湿;加薏米主治湿痹脚气,扶土抑木;四肢厥者加附子以回厥’。”

3、《吴鞠通传世名方》:“1.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张某,男,47岁,教师。1989年9月7日诊因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暖气胀满,口淡无味就诊,经某医院钡餐透视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甲氰咪胍等西药3月多。效果不明显,改用中药30余剂,仍不见效,刻诊:自诉空腹胃痛,时轻时重,胀痛拒按,喜食热饮,口淡不渴,食欲欠佳,嗳气冒清水。察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审是脾胃虚寒,用理中汤加味治疗半月多,罔效。后从寒湿阻中诊治,用救中汤枷1味,处方:蜀椒9g,干姜、厚朴、槟榔各12g,广皮、九香虫各10g,半夏5g,甘草6g,守方共进5剂,疼痛胀满消失,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调理。2.腹痛戴某某,女,26岁,毕运司职工,于1963年2月患急腹痛,送某某医院急诊室就诊,打针、输液不效,经外科会诊,确定翌日晨早行腹部探察术,因家属不同意手术,改中医诊治。诊其脉,细弱无力,舌无苔白润而滑。眼下有蟹腹纹状⋯⋯诊断为胃寒兼虫痛。投以:炮姜20g,炙甘草20g,草蔻20g,藿香20g,厚朴20g,榔片20g,木香20g,川椒15g,药迸即安,1剂而愈。临证提要:本方即《金匮要略》大建中汤去人参、胶饴,加厚朴、槟榔、广皮而成,具有温中泻浊、行气止痛功效,用于寒湿秽浊积滞所致的各种脾胃病,今用于多种消化道疾病,包括溃疡、胆道蛔虫症、肠滴虫等。吴鞠通加减法‘兼转筋者,加桂枝三钱,防己五钱,薏苡仁三钱,厥者加附子钱’。”

4、《时门医述伤寒温病融会贯通》:“救中汤用于卒中寒湿;转筋者。俗名转筋火。吴鞠通认为‘以常发于夏月,夏月火令,又病迅速如火也,其实乃伏阴与湿相搏之故。以大建中之蜀椒,急驱阴浊下行,干姜温中;去人参、胶饴者。畏其满而守也,加厚朴以泻湿中浊气,槟榔以散结气,直达下焦,广皮通行十二经之气,改名救中汤,急驱浊阴,所以救中焦之真阳也。’说明了本方来自《金匮要略》的大建中汤,以蜀椒、干姜、厚朴之辛,合槟榔、陈皮之苦,构成苦辛温通之剂,惟用于真正属于寒证者比较合适。”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浩 - 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妇科专家 - 山西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