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芍药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外解太阳之表,内调太阴之里虚,调和营卫,兼缓急止痛之功效。主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烦,脉浮数,无硬满状者;腹满寒下,脉浮,或恶寒,或腹时痛者。症见腹满时痛,挛急痛,喜按。临床常用于感冒、神经痛、风湿病、头疼、腹痛、神经衰弱、体质虚弱、阳痿、遗精、慢性肠炎、胃下垂、术后肠粘连等属于太阳病,邪陷太阴,脾气受伤,可由太阳病误下者。
歌诀桂枝加芍腹痛珍,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组成桂枝(去皮)、生姜(切)各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用量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功用1.《金鉴》:外解太阳之表,内调太阴之里虚。
2.《伤寒论方医案选编》:调和营卫,兼缓急止痛。
主治1.《伤寒论》: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2.《方机》:烦,脉浮数,无硬满状者;腹满寒下,脉浮,或恶寒,或腹时痛者。
方义桂枝加芍药汤,此用阴和阳法也,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救治太阴之病。腹满时痛,阴道虚也,将芍药一味倍加3 两,佐以甘草,酸甘相辅,恰合太阴之主药; 且倍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人太阴之邪。复有姜、枣为之调和,则太阳之阳邪,不留滞于太阴矣。
运用辨证要点为腹满时痛,挛急痛,喜按。
临床常用于感冒、神经痛、风湿病、头疼、腹痛、神经衰弱、体质虚弱、阳痿、遗精、慢性肠炎、胃下垂、术后肠粘连等属于太阳病,邪陷太阴,脾气受伤,可由太阳病误下者。
重要文献摘要原方选录
《伤寒论》:“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方论选录
1.《伤寒贯珠集》:“桂枝所以越外入之邪,芍药所以安伤下之阴也。按《金匮》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此亦邪陷阴中之故。而桂枝加芍药,亦小建中之意,不用胶饴者,以其腹满,不欲更以甘味增满耳。”
2.《古方选注》:“桂枝加芍药汤,此用阴和阳法也,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求治太阴之病。腹满时痛,阴道虚也,将芍药一味倍加三两,佐以甘草,酸甘相辅,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倍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复有姜、枣为之调和,则太阳之阳邪,不留滞于太阴矣。”
各家论述1.左季云:“表邪误下,陷人太阴,故腹满时痛,而表仍不解,须倍芍药收太阴之阴,故桂枝解下陷之表,甘草缓中以止腹痛,生姜散邪以止腹满。”(《伤寒论类方汇参》)
2.王晋云:“将芍药一味倍加三两,佐以甘草,酸甘化阴,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人太阴之邪。”(《古方选注》)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冠华 - 博士,副教授 - 山西中医学院医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