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利水通阳之功效。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症见心下满微痛,悸而小便不利。临床常用于癫痫、胃脘痛、流感、心悸、泄泻、哮喘、颈肩综合征、痢疾、恶寒不解等属于太阳误下后气水郁结者。
歌诀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头项强痛热翕翕。
组成甘草(炙)二两,芍药、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用量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
功用《伤寒论讲义》:利水通阳。
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方义茯苓、白术、白芍、甘草乃治太阳里水法也。解肌或下之,水邪不去,而反成太阳变症,是非解肌者矣,当去桂枝,而以茯苓、白术、生姜代桂枝行阳,存芍药以收阴;不取辛甘发散于表,取茯苓、芍药约阴利水,甘草、大枣培土制水,即太阳入里用表里两解之义。
运用辨证要点为心下满微痛,悸而小便不利。
临床常用于癫痫、胃脘痛、流感、心悸、泄泻、哮喘、颈肩综合征、痢疾、恶寒不解等属于太阳误下后气水郁结者。
使用注意太阳温病证与脾胃湿热水气证相兼者禁用。
重要文献摘要原方选录
《伤寒论》:“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方论选录
1.《尚论篇》:“在表之风寒未除,而在里之水饮上逆,故变五苓两解表里之法,而用茯苓、白术为去桂者,以已误不可复用也。然桂枝虽不可用,其部下诸属,皆所必需。倘并不用芍药以收阴,甘草、姜、枣以益虚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误汗、误下之变耶?故更一主将,而一军用命甚矣,仲景立方之神也。”
2.《伤寒贯珠集》:“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
3.《古方选注》:“苓、术、芍、甘,治太阳里水法也。解肌或下,水邪不去,而反变症,是非解肌者矣,当去桂枝,而以苓、术、生姜代桂枝行阳,存芍药以收阴;不取辛甘发散于表,取苓、芍约阴利水,甘、枣培土制水,即太阳入里用五苓表里两解之义也。”
4.《伤寒论类方》:“凡方中有加减法,皆佐使之药,若去其君药,则另立方名。今去桂枝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虽去桂枝,而意仍不离乎桂枝也。”
各家论述1.唐容川:此方是太阳之水不下,故去桂枝重加苓术,以行太阳之水,水下行则气自外达,而头痛发热等证自然解散,无汗者必微汗而愈矣。(《伤寒浅注补证》)
2.徐大椿:头痛发热,桂枝证仍在也;以其无汗,则不宜更用桂枝,心下满则用白术,小便不利则用茯苓,此证乃亡津液而停饮者也。(《伤寒类方》)
3.柯韵伯:汗出不彻而遽下之,心下之水气凝结,故反无汗而外不解,心下满而微痛也。然病根在心下,而病机在膀胱。若小便利,病为在表,仍当发汗;若小便不利,病为在里,是太阳之本病,而非桂枝未罢也,故去桂枝,而君以茯苓,则姜芍即散邪行水之法,佐甘枣效培土制水之功。此水结中焦,只可利而不可散,所以与小青龙汤、五苓散不同法,但得膀胱水去,而太阳表里证悉除,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伤寒来苏集》》)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冠华 - 博士,副教授 - 山西中医学院医药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