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抑肝化痰汤《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抑肝化痰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引冷柏枝方。具有清热化痰,凉肝泻热之功效。主治痰热肝火证,痰多而粘稠色黄,或结为块,胸膈痞闷,恶心时作,口干口苦,头晕目眩,胁痛目赤,烦躁易怒,少寐多梦,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或弦数。

组成山栀、黄芩、龙胆草、菊花、防风各10g,半夏、橘红、甘草各6g,制川军10g,礞石30g,茯苓12g。

用法用量水煎服。

功用清热化痰,凉肝泻热。

主治痰热肝火证,痰多而粘稠色黄,或结为块,胸膈痞闷,恶心时作,口干口苦,头晕目眩,胁痛目赤,烦躁易怒,少寐多梦,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或弦数。

方义山栀,黄芩清三焦郁火;龙胆草清肝胆实热;菊花、防风凉肝散风利头目,并能顺逆肝木上升之性;半夏、橘红燥湿化痰;制军、礞石开化顽痰而通肠利肺,使痰热从大便排出;茯苓、甘草健脾利湿。合之则肺、脾、肝三脏兼治。

加减化裁1、心烦不眠:加黄连、朱砂。

2、口干呕恶:加青黛、竹茹以止呕。

3、小溲短赤:加竹叶、木通利小便。

附注多由恼怒愤恚,肝气横逆,以乘脾土,脾不运湿,凝聚为痰;气郁化火,木火刑金,津液被灼而成为热痰;或因素体肝旺,而复感外邪不解,痰邪蓄久,郁而化热,肝肺阳亢阴虚,挟痰上攻而致。(《常见的疑难病和疑难的常见病:附62例临床病案推理分析(儿科)》)

文献摘要原方选论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抑肝化痰汤(冷柏枝老中医方)山栀子、黄芩、龙胆草、菊花、防风各10g,半夏、橘红、甘草各6g,制大黄10g,礞石30g,茯苓12g,水煎服。方解:山栀子,黄芩清三焦郁火;龙胆草清肝胆实热;菊花、防风凉肝散风利头目,并能顺逆肝木上升之性;半夏、橘红燥湿化痰;制大黄、礞石开化顽痰而通肠利肺,使痰热从大便排出;茯苓、甘草健脾利湿。合之则肺、脾、肝三脏兼治,共成清热化痰,凉肝泻热之效。随症加减,口干呕恶:加青黛、竹茹以止呕。小溲短赤:加竹叶、木通利小便。心烦不眠:加黄连、朱砂。”

方论选录

《中国疑难病诊治全书》:“抑肝化痰汤(冷柏枝老中医方)礞石30g,茯苓12g,制川军、防风、菊花、龙胆革、山栀仁、黄芩各10g,半夏、陈皮、甘草各6g,水煎服。”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袁贤达 - 博士、助理研究员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