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地三黄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具有养阴生津,清热泻火之功效,主治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症见小便短涩,疼痛不利等。临床用于阴津亏损和火毒郁结证。
歌诀冬地三黄芩柏连,银花苇草元参焉;苦甘合化君须记,火腑通行肺自宣。
组成麦冬八钱,黄连一钱,苇根汁半酒杯(冲),元参四钱,黄柏一钱,银花露半酒杯(冲),细生地四钱,黄芩一钱,生甘草三钱。
用法用量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得利为度。
功用养阴生津,清热泻火。
主治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
方义方中用黄连、黄柏、黄芩,苦寒清泄小肠热结;配麦冬、元参、生地即增液汤,甘寒清热养阴,且麦冬重用以强阴津,增化源;佐以苇根汁、银花露甘凉濡润以滋养阴液,且银花露气味芳香,既清热养阴,又醒胃悦脾以启化源。全方苦寒与甘寒合用共奏泄热结、滋阴液之功。且苦寒能化甘寒濡腻之性,甘寒又能制苦寒燥烈之气。故吴鞠通指出:“大凡小便不通,有责之膀胱不开者,有责之上游结热者,有责之肺气不化者。温热之小便不通,无膀胱不开证,皆由上游(指小肠而言)热结,与肺气不化而然也。小肠火腑,故以三黄苦药通之;热结则液干,故以甘寒润之;金受火刑,化气维艰,故倍用麦冬以化之。”
运用诊断要点:小便短涩,疼痛不利等。
临床常用于阴津亏损和火毒郁结证。
使用注意兼有湿邪者慎用本方。以防本法所用药物有寒凉滋腻之弊。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并戒烟禁酒。根据药食相克与相宜,在服药期间不宜食用猪肉等食物。
文献摘要原方选录
《温病条辨》:“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
方论选录
《成方便读》:“冬地三黄汤,麦冬八钱,黄连一钱,芦根汁半酒杯(冲),元参四钱,黄柏一钱,银花露半酒杯(冲),细生地四钱,黄芩一钱,生甘草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得利为度。治阳明温病,实证未剧,湿热相兼,不可下,小便不利,阴津不足者,此汤主之。夫温病一证,与伤寒迥异。伤寒虑在亡阳,及至寒邪化热,传人胃腑,证见燥实,乃成下证。温病虑在伤阴,内多湿热,即使邪入阳明,而成可下之证,其粘腻交固之气,有非下法可以去者,而阴气愈热愈伤,势不得不两顾而治,故以生地、元参、麦冬之养阴津,三黄之化湿热。银花露、芦根汁皆系甘凉清润之品,一可解温邪于外,一可清温邪于中。用甘草者,缓病之急,和药之性耳。”
各家论述叶子雨:“小便不利而渴者,热在上焦,法当淡渗。小便不利而不渴者,热在下焦,法当苦寒。若屡经汗下,小便不利者,阴竭也,法当育阴,则渗利苦燥又非所宜矣。审证处方,不可误也。”(《评注温病条辨》)
吴藻江:“此方主治阳明病无汗,下证未剧,只宜泻火腑,通小便。金受火刑,乏化气之力,以致小便不通,乃上游热结之不通,非膀胱之不开症,只宜苦甘化阴,非淡渗八正辈所可治也。”(《新括温病条辨症方歌诀》)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孙海舒 - 副主任医师 -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