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桂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庄氏家传》。主治春间疫气欲作,气壅畏风,痰嗽头昏,鼻塞困闷。
组成甘草(炙)、官桂(去皮)、五味子、黄芩各一两半,柴胡四两。
用法用量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加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以二服滓再合煎一服。
主治春间疫气欲作,气壅畏风,痰嗽头昏,鼻塞困闷。
文献摘要原方选论:
1.《幼幼新书》:“《庄氏家传》:春间疫气欲作,为先气壅畏风,痰嗽头昏,鼻寒困闷,是其疾也。当先以甘桂汤理之,凡春气动,先以此汤驱之,无问大人、小儿也。此方赵彦祖朝散传之杜顺甫中散,余与杜季子、季杨同官尉氏,因求得之。本名五胡,余恶而易名为甘挂汤。甘草炙、官桂去皮、五味子、黄芩各一两半,柴胡四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以二服滓再合煎一服。政和二年壬辰,余在澧阳,是春疫疾大作,诸小儿服此药皆免。”
方论选录:
1.《中医方剂大辞典 第三册》:“疫疾,政和二年壬辰,余在澧阳,是春疫疾大作,诸小儿服此药皆免。”
2.《钱乙刘P医学全书》:“《庄氏家传》:春间疫气欲作,为先气壅畏风,痰嗽头昏,鼻寒困闷,是其疾也。当先以甘桂汤理之,凡春气动,先以此汤驱之,无问大人、小儿也。此方赵彦祖朝散传之杜顺甫中散,余与杜季子、季杨同官尉氏,因求得之。本名五胡,余恶而易名为甘挂汤。甘草炙、官桂去皮、五味子、黄芩各一两半,柴胡四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以二服滓再合煎一服。政和二年壬辰,余在澧阳,是春疫疾大作,诸小儿服此药皆免。”
3.《温病大成》:“甘桂汤,治春间疫气欲作,为先气壅,畏风痰嗽,头昏鼻寒,困闷,是其疾也。当先以甘桂汤理之,凡春气动,先以此汤驱之,大人小儿皆可服。甘草炙、官桂去皮、五味子、黄芩各一两半,柴胡四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次以滓再合煎,一服。昔政和二年春,澧阳疫疾大作,服此药皆免。”
4.《刘弼臣实用中医儿科学》:“《小儿药证直诀·咳嗽》云:‘夫嗽者,肺感微寒,八九月间,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其证面赤痰盛身热,法当以葶苈丸下之。若久者,不可也下,风从背脊第三椎肺俞穴人也,当以麻黄汤下之。有热证面赤饮水,涎热,咽喉不利者,宜兼甘桂汤治之。’”
5.《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政和二年(1112年),荆湖北路澧阳(治今湖南澧县)‘是春疫疾大作’。医学家庄绰时在澧阳,‘诸小儿服甘桂汤皆免’,此病即为温病。庄绰《庄氏家传方》载:‘春间疫气欲作,为先气壅畏风,痰嗽头昏,鼻寒困闷,是其疾也。当先以甘桂汤理之,凡春气动,先以此汤驱之,无问大人、小儿也。此方赵彦祖朝散(大夫)传之杜顺甫中散(大夫),余与杜季子、季杨同官尉氏,因求得之。本名五胡,余恶而易名为甘桂汤,甘草(炙),官桂(去皮),五味子,黄芩(各一两半),柴胡(四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以二服滓再合煎一服。’”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龚小刚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