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固胎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刘奉五妇科经验》。具有补肾安胎之功效。主治习惯性流产属于肾虚者。症见妊娠期间腰部酸胀,小腹下坠,甚或有阴道下血,头晕耳鸣,两腿酸软,或有数次滑胎史,舌淡,苔白滑,尺脉沉弱。
歌诀补肾固胎桑寄生,川断阿胶菟丝子;椿根白皮共同研,习惯流产属肾虚。
组成桑寄生一两半(45g),川续断一两半(45g),阿胶块一两半(45g),菟丝子一两半(45g),椿根白皮五钱(15g)。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三钱(9g),每月逢1、2、3日,11、12、13日,21、22、23日各服一次。
功用补肾安胎。
主治习惯性流产属于肾虚者。
方义方中桑寄生、川续断滋补肝肾,益肾安胎;阿胶块凉血固涩而止血,又能养血而安胎;菟丝子辛甘平微温,既补肾阳又能益肾阴,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上述四药均为补益之剂;另加椿根白皮是取其性寒能凉血固涩止血之效,出血时可以止血,未出血时可以预防出血。从药量上分析,补益剂每味药均为一两半共计六两,而清热固涩剂仅有五钱,突出了补肾的主要作用以治其本,稍佐清热固涩之剂以治其标,治本为主,治标为辅。改变服用的方法,为的是吃吃停停,不会因为过于补益而增加胎热。这样,既突出了补肾的特点,稍佐以清热固涩之品,又在药量上加以限制,完全解决了补清之间的矛盾,不但提高了疗效,而且节约药源。
运用本方是治疗习惯性流产属于肾虚者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妊娠期间腰部酸胀,小腹下坠,甚或有阴道下血,头晕耳鸣,两腿酸软,或有数次滑胎史,舌淡,苔白滑,尺脉沉弱为辨证要点。
附注习惯性流产多属肾虚,肾虚则冲任不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肾虚则失所养,不能系胎而致流产。主要表现为妊娠期间腰部酸胀、小腹下坠,甚或有阴道下血、头晕耳鸣、两腿酸软,或有数次滑胎史、舌淡、苔白滑、尺脉沉弱。鉴于这种流产,尤其是阴道下血后发展较快者,使用寿胎丸治疗虽然效果不错,但仍有进一步提高药效、增强保胎作用的必要。从剂型上,将丸剂改为散剂。使药量、药力增加(每服36克,实际剂量较丸剂为大),疗效也会相应提高;从药物组成上,在原方基础上加椿根白皮、阿胶,加强凉血止血作用;最主要的是改变了服用的方法,上述服法,实际上是每10天中服药3天,这是因为妊娠多胎热,而习惯性流产又是因为肾虚不能系胎所致。在治则上,胎热宜清,肾虚宜补。但是,过于清热则伤正气,过于补虚则助胎热,实属矛盾。如果处理不当,顾此失彼,反而弄巧成拙。同时,习惯性流产的主要矛盾是肾虚而不是胎热。(《新编中兽医学》)
重要文献摘要方论选录
《偏方验方治百病》:“本方具有健脾益肾固胎作用,适用于脾肾两虚。症见连续3次以上自然流产,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肢倦,气短懒言,食少;大便稀溏,夜尿频多,眼眶黯黑或面有黯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无力等。”
《家有医生 ?800位名老中医为你对症处方》:“妊娠前期,胎儿下坠,谓之胎坠。连续3次以上胎坠者,谓之滑胎。?数次受孕胎坠,孕后常伴见腰膝酸软、小腹下坠、头晕耳鸣、尿频,或阴道下血,尺脉弱,为肾虚不固,用补肾固胎散。兼有口干喜饮、食欲下降、神疲、形瘦者,为肾虚脾弱,夹有胎热,宜健脾补肾,佐清胎热,用调补冲任方。若兼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形体瘦弱,为气血俱虚,脾肾不足,冲任失固,轻则用赵氏治滑胎方,以益气养血,健脾固肾;甚则用保胎正产方以补脾肾,益气血,固冲任。”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宇捷 - 博士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