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半夏干姜散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半夏干姜散,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具有暖胃,止呕之功效。主治干呕吐逆,吐涎沫。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扩张、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属中阳不足或寒饮内盛者。

歌诀吐而干呕沫涎多,胃腑虚寒气不和;姜夏等磨浆水煮,数方相类颇分科。

组成半夏、干姜等分(各15g)。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制法杵为散,取方寸匕。

功用暖胃,止呕。

主治干呕吐逆,吐涎沫。

方义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化饮散结,降逆止呕,为君药。干姜辛热,温脾暖胃,温阳散寒,为臣药。两味相伍,温中化饮,降逆止呕。既能温胃化饮止呕,亦能温肺化饮止咳,浆水煮服,取其甘酸能调中开胃,畅达气机,降逆止呕。顿服之,使药力集中而取效迅捷。

配伍特点两药性味辛温,辛以散之,温则除之。

运用1、辨证要点:以干呕,吐涎沫,或咳嗽,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迟或沉为辨证要点。

2、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扩张、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属中阳不足或寒饮内盛者。

加减化裁若寒饮咳嗽痰稀量多,可加细辛以温散寒饮;若治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加黄芩、黄连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

使用注意本方药性温燥,寒痰、湿痰可用,热痰、燥痰忌用。

鉴别1、生姜半夏汤与半夏干姜汤均为饮停于胃所致,由于病机略有不同,故治法亦有差异。半夏干姜汤的病机主要是胃寒,干呕、吐逆、吐涎沫可以交互出现,即有时干呕,有时呕吐,有时吐涎沫,但也可以合并出现。胃中有寒,津液凝为痰涎,随胃气上逆,因而干呕、吐涎沫。半夏干姜散即小半夏汤以干姜易生姜,因小半夏汤目的在于止呕散饮,故用生姜;本方证的病机是胃气虚寒,敞用干姜温胃。本方总的功用是温胃止呕。生姜半夏汤以正气与寒饮相搏为主要病机,由于两相搏击,因此发生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病人自觉胸中有无可奈何之感,故用生姜半夏汤辛散水饮,以舒展胸中的阳气。

2、茱萸汤与半夏干姜散均有干呕吐涎沫,但前者为肝寒上逆,证属厥阴;后者为胃寒重,证属太阴;前者必兼头痛、胸满;后者无头痛、胸满。故前者用吴茱萸人肝驱邪,下其浊阴;配生姜降逆,人参、大枣健脾补中。后者用干姜温中散寒;配半夏以降逆止呕。

文献摘要1、原书主治

? 《金匮要略》:“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2、方论选录

? ?《张仲景方剂学》:“本方功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方中“干姜辛热,善能温中祛寒,半夏辛燥,长于降逆止呕。二药合用,不仅温胃止呕,尚可温肺化饮,对于胃寒呕逆者宜之,寒饮上逆者亦可用之。用浆水和服,以浆水能调中下气,以助止呕也”。(段富津《金匮要略方义》)本方症是以中阳不足,寒饮内盛为主要病机的病证。症见干呕,吐逆,吐涎沫,且畏寒喜热,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本方证与吴茱萸汤证之干呕吐涎沫类似,但后者为肝寒犯胃,故用吴茱萸为主药温肝降逆,肝胃同治。本方证病位在胃,故用干姜、半夏温胃降逆,专治其胃。”

? 《金匮玉函经二注》赵以德:“干呕吐涎沫者,由客邪逆放肺,肺主收引,津液不布,遂聚为涎沫也。用半夏、干姜之辛热,温中燥湿;浆水之寒,收而行之,以下其逆,则其病自愈矣。”

? 《金匮要略心典》尤怡:“干呕吐逆,胃中气逆也;吐涎沫者,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此是阳明寒气逆气不下而已。故以半夏止逆消涎;干姜温中和胃;浆水甘酸,调中引气止呕哕也。”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丰聪 - 副教授 - 山东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