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三七,中药材名。本品为蓼科植物支柱蓼的根茎。8~9月采收。功能主治为:散血,止血,行气,调经。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①《四川中药志》:散血行气。治跌打损伤及五劳七伤。②《陕西中草药》:收敛止血,活血调经,止痛生肌。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淋症,白带,红白痢疾,大骨节病。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支柱蓼的根茎。8~9月采收。
性味归经①《四川中药志》:味涩,性平,无毒。
②《陕西中草药》: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散血,止血,行气,调经。治跌打损伤,劳伤吐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
①《四川中药志》:散血行气。治跌打损伤及五劳七伤。
②《陕西中草药》:收敛止血,活血调经,止痛生肌。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淋症,白带,红白痢疾,大骨节病。
形态特征支柱蓼,又名:九牛造。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部无毛。根茎肥厚,具节,紫褐色;须根甚多。茎丛生或单生,细长,绿色,不分枝。基生叶有长柄,长15~25厘米;茎生叶互生,下部的具柄,上部的渐至无柄,叶柄基部具膜质托叶鞘2枚,有明显的脉,无缘毛;叶片卵形或广卵形,质薄,长3~15厘米,宽1.5~9厘米,先端尖锐,微弯,全缘,基部心脏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轴长3~5厘米;小花白色,径约3毫米,花梗短小,基部具小苞片;花被5深裂,长椭圆形,长2~3毫米;雄蕊8,花丝线形;子房上位,呈三角状,花柱3枚,柱头头状。瘦果卵形,有3锐棱,黄褐色,有光泽。花期7月。
分布区域分布河北、山西、河南、陕西、湖北、四川、贵州、浙江、江西等地。产四川、陕西等地。
生长环境生长于中山区的林下或潮湿地方,常见于黄沙泥地中。
药材性状干燥根茎近圆柱形,根头处稍粗壮,外表棕黑色,粗糙凹凸不平、具节,节上有明显疙瘩突起,须根黑色,卷曲而长。质坚硬,断面粉红色至棕红色。气微,味淡微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浸酒、研末。
相关配伍治跌打损伤:支柱蓼根研粉,以酒送服。晚饭前服七至八钱。(《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临床应用治疗大骨节病:取红三七(鲜)3钱切片,水煎3次取汁混合,早晚空腹加温分服。试治10例,其中Ⅰ°;3例,Ⅱ°;5例,Ⅲ°;2例,治后疼痛减轻,关节活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年龄小、病情轻者,疗效显著。
化学成份根和根茎中,含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等。
相关论述1.《四川中药志》:散血行气。治跌打损伤及五劳七伤。
2.《陕西中草药》:收敛止血,活血调经,止痛生肌。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淋症,白带,红白痢疾,大骨节病。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鸣芳 - 硕士生导师、教授 - 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