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鲈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鲈鱼,中药材名。本品为鮨科动物鲈鱼的肉。功能主治为:益脾胃,补肝肾。治水气,风痹,并能安胎。①崔禹锡《食经》:主风痹瘀疰,面疱。补中,安五脏。可为G脍。②《食疗本草》:安胎,补中。作尤佳。③《嘉佑本草》: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④《本草衍义》:益肝肾。

来源本品为鮨科动物鲈鱼的肉。

性味归经甘,平。

①崔禹锡《食经》:味咸,大温,无毒。

②《食疗本草》:平。

③《日用本草》:味甘,平。

功能主治益脾胃,补肝肾。治水气,风痹,并能安胎。

①崔禹锡《食经》:主风痹瘀疰,面疱。补中,安五脏。可为G脍。

②《食疗本草》:安胎,补中。作尤佳。

③《嘉佑本草》: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

④《本草衍义》:益肝肾。

形态特征体长,侧扁,背腹面皆钝圆,背部在第1背鳍起点处隆起。体长约40厘米左右,头略尖,中等大。吻尖,口大,稍倾斜,下颌长于上颌。上下颌、锄骨、口盖骨上都有细齿,舌平滑无齿。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后角下缘有3个大棘,鳃盖后缘具1棘。鳃孔大,两边的鳃膜和鳃峡相连处的距离很近,鳞小,呈栉形;侧线鳞70~78,背鳍、臀鳍基部鳞片小。背鳍显着分为2个,第1背鳍Ⅻ,为梗棘,以第5及第6棘最长;第2背鳍13,为分枝鳍条;背鳍起点在鳃盖棘后。腹鳍16,胸位。胸鳍短。臀鳍Ⅲ7~8,起点在背鳍第6鳍条下方,其棘以第2个最为强大。体色背部灰白,两侧及腹部银白,体侧上半部及背鳍上有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呈灰色,有黑色边缘,背鳍中部有黑色条纹。性凶猛,以鲚、银鱼、鲻鱼等为主要食物。

生产区域分布沿海一带及河口和江河中。

注意事项《嘉祜本草》:“多食发痃癖及疮肿,不可与奶酪同食。”

相关论述《本草经疏》: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肾主骨,肝主筋,滋味属阴,总归于脏,益二脏之阴气,故能益筋骨。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而积渐流于虚弱,脾弱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证自除矣。

化学成份食部100克含水分78克,蛋白质17.5克,脂肪3.1克,碳水化物0.4克,灰分1克;钙56毫克,磷131毫克,铁1.2毫克,核黄素0.23毫克,尼克酸1.7毫克。台湾产者含水分76.10%,粗蛋白19.39%,粗脂肪1.16%,灰分1.16%。关于维生素,尚有下述数字:100克中有维生素A180国际单位,B1_130,B2_110微克,尼克酸2.4毫克。鲈血中含铜量与鲈的性成熟度无大关系,有色肌中较无色肌中为多。

特别说明本词条仅用于中医药知识的科普,对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智兵 - 博士生导师、教授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