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下降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指主动运动时肌肉的力量、幅度和速度降低。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可以分为完全瘫痪和不完全瘫痪(即轻瘫)。单瘫多见于脊髓灰质炎;偏瘫常伴有一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损害或脑卒中;交叉性偏瘫为一侧肢体瘫痪及对侧颅神经损害,多见于脑干病变;截瘫是脊髓横贯性损伤,多见于脊髓外伤,炎症。
病因及常见疾病
凡皮层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运动肌肉本身受到病变的损害,均可引起肌力下降,常见的病因有颅脑外伤、肿瘤、炎症、脑血管病、变性、中毒、以及内科某些疾病。
1.肌萎缩侧索硬化
肌萎缩侧索硬化早期表现还包括进行性肌无力,且肌束震颤、肌肉萎缩,常于手部、上肢起始。痉挛及反射亢进较常见。若累及呼吸系统,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抑制。进行性脑神经麻痹可引起构音困难、吞咽困难、流涎、窒息,以及咀嚼困难。
2.Bell麻痹
Bell麻痹是因第Ⅶ对脑神经损伤所引起的短暂性、非对称性面肌麻痹。受累肌肉萎缩,闭眼困难。还可出现多泪、流涎、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
3.食物中毒
细菌、毒素可迅速引起进展性肌无力,可于使用污染食物2~4天后出现瘫痪,呼吸肌麻痹可导致呼吸困难、呼吸暂停。早期表现有恶心、呕吐、腹泻、视物模糊、单侧瞳孔散大、构音困难、吞咽困难。
4.脑脓肿
额叶或颞叶进行性脑脓肿可引起偏瘫,晚期可伴随其他表现,如视力障碍、双侧瞳孔大小不等、意识障碍、共济失调、震颤以及感染。
5.脑肿瘤
额叶运动度质的肿瘤可导致对侧偏瘫。偏瘫呈渐进性,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持续性瘫痪。在早期,前额部头痛和运动异常可为其唯一表现。最终可出现癫痫、失语症以及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和呕吐)等。
6. 脑炎
脑炎晚期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瘫痪。早期症状和体征包括意识丧失迅速(昏迷)、发热、头痛、畏光、呕吐、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c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失语,共济失调、眼源性麻痹、肌阵挛、癫痫。
7. 头外伤
脑损伤可引起瘫痪,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加,发生突然。因损伤不同,其部位和特征也不同。其他相关表现不一,包括感觉错乱、感觉丧失、头痛、视物模糊或复视、恶心、呕吐或局部神经受损。
8.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晚期可出现瘫痪。瘫痪从单瘫发展为四肢麻痹,再进展为持续性瘫痪。大多数患者早期可出现视力或感觉障碍(感觉异常),晚期可出现肌无力,痉挛状态、反射亢进、意向性震颤、步态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构音困难、阳痿、便秘、尿频、尿急、尿失禁等。
9. 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表现为部分肌群的肌无力及易疲劳,甚至瘫痪。早期可为短暂性瘫痪,随着疾病的进展,可发展为持续性瘫痪。表现可因受累神经肌肉的不同而不同,如闭眼困难、上睑下垂、复视、面部运动减少、吞咽困难、鼻音、鼻反流。颈部肌肉无力可引起下颌下垂。呼吸系统受累可引起呼吸困难、浅呼吸以及发绀。
10. 帕金森病
震颤、运动迟缓、铅管或齿轮样强直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过度强直可进展为四肢瘫痪。经过治疗后瘫痪可好转。
11. 外周神经受损
外周神经中度损伤可引起神经支配的区域运动及感觉功能丧失,可出现肌肉松弛、萎缩、反射消失。若横断为不完全性,瘫痪为暂时性。
12. 周围神经病
周围神经病可引起肌无力,导致松弛性瘫痪和肌肉萎缩。伴随表现还包括感觉异常、振动感觉丧失、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痛、皮肤改变、如无汗症。
13.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可引起隐匿性、持续性、迟缓性瘫痪以及反射减退。感觉功能亦可受损,但多为失去随意肌肉控制。
14. 脊髓损伤
完全脊髓横断损伤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持续性痉挛性瘫痪,脊髓体克恢复后反射异常可好转。部分脊髓横断损伤因损伤部位及程度不同,致瘫痪及感觉异常不同。
15. 脊髓肿瘤
脊髓肿瘤可引起受累神经支配区域轻瘫、疼痛、感觉异常以及感觉丧失。最终可出现痉挛性瘫痪,伴深反射亢进(马尾部肿瘤导致反射减退)以及尿失禁。若不治疗,瘫痪可为持续性。
16. 脑卒中
脑卒中,包括脑梗死或脑出血,累及运动皮质可出现对侧轻瘫或偏瘫。起初为渐进性,瘫痪可为暂时性或持续性。可伴头痛、呕吐、痉挛、意识障碍、精神敏度下降、构音困难、吞咽困难、对侧感觉异常或感觉丧失、失用症、失认症,视力损伤、情绪不稳定,胃肠及膀胱功能障碍。
17. 蛛网膜下隙出血
可引起突发短暂性瘫痪,随着水肿减退可缓解,若合并组织损伤,可进展为持续性瘫痪。可伴中度头痛、瞳孔散大、畏光、失语症、意识丧失、颈项强直、呕吐、抽搐。
18. 脊髓空洞症
为脊髓退化性疾病,可引起节段性轻瘫,导致四肢松弛性瘫痪,反射消失,颈肩部及上肢痛觉及温度觉丧失。
19. 胸主动脉瘤
胸主动脉动脉瘤破裂可致脊髓动脉损伤,导致突发短暂性双侧瘫痪。重度胸痛,并向颈胸背部及腹部放射,胸部撕裂感为其显著表现。伴晕厥、面色苍白、出汗、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发绀、舒张期心脏杂音、桡动脉或股动脉搏动突然消失、四肢血压不一,休克表现。收缩压正常或有所升高。肌力下降多由于炎症、外伤、血管病变等导致神经受损、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疾病所致。
检查1.肌力测定
检查时令患者作肢体伸缩动作,检查者从相反方向给予阻力,测试患者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两侧比较。一般将肌力分为以下0~5级,共六个级别。
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
5级:肌力正常。
2. 实验室检查
必要的有选择性的项目: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尿素氮。
3. 辅助检查
(1)颅底部摄片、CT及MRI等检查。
(2)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
(3)胸透、心电图、超声波检查。
鉴别诊断各种肌病、重症肌无力、末梢神经病、神经根炎或小脑损害等出现肌张力减低,但是肌力不一定下降;如果有中枢神经受损,会引起肌力下降,但肌张力正常。
治疗原则针对导致随意运动障碍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