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地点车速又称第50%位地点车速。按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地点车速观测值的中间值,即累计速度分布曲线中累计频率为50%时的相应横座标数值。意为有一半车辆的车速小于或等于该数值。只有当车速分布曲线全对称时,该数值才等于全体观测值的平均值。1
地点车速车辆驶过道路某地点(或断面)时的一瞬时速度。作为交通管理重要的依据有:中位地点车速、最高地点车速、第85位地点车速与第15位地点车速等,它可用表测或雷达仪、摄影机等设备测得。实际工作中常从下式算得:
式中,l-短观测段的矩离(10米,15米,20米,最短不得使t小于2秒)。
t-行驶I米所需的时间(秒)。2
具体含义最高行驶车速的限制是指对各种机动车辆在无限速标志路段上行驶时的最高行驶车速的规定。它是由道路设计车速或实际地点车速的累计频率分布曲线上的V85%值等因素确定的,如图下图所示。
道路上某点的时间平均车速是单位时间内各辆车在该点上的地点车速分布平均值,这种地点车速分布平均值可通过车速频率分布曲线及车速累计频率分布曲线来确定。地点车速频率分布曲线及累计频率分布曲线,反映了所观测路段上地点车速的统计特征,从中选出以下特征指标。
V85%(85%位地点车速):地点车速累计频率分布曲线图中,对应累计频率为85%的地点车速,记为V85%。它表示观测路段有85%的行驶车辆,其地点车速≤V85%。它被用来确定路段的最大限制车速,简称它为车速上限。V85%被确定后,实际上仅对15%的驾驶员进行了限制。
V15%(15%位地点车速):地点车速累计频率分布曲线图中,对应累计频率为15%的地点车速,记为V15%。它表示观测路段有15%的行驶车辆,其地点车速≤V15%。换言之,有85%的车辆,其地点车速高于V15%。它被用来确定路段的最小限制车速,简称车速下限此指标在高速道路上尤为重要。
V50%(中位地点车速):地点车速累计频率分布曲线图中,对应累计频率为50%的地点车速,记为V50%。3
区间车速和行驶车速调查道路上第二种平均速度的表示方式是区间平均车速或平均行驶车速,它们都是通过运行距离被在该距离的路线上若干次行程的平均运行时间相除后得到的。平均运行时间有时仅包括行程中实际运行时间,有时还包括延误的时间。区间平均车速和平均行驶车速都是研究整条路线畅通程度及发生延误的原因,或者分析整条道路通行能力的重要资料。通常区间车速总是小于行驶车速。
区间车速和行驶车速的调查,都是测定在已知长度的道路上总的行程时间和行驶时间,然后再算得速度。一般说来,任何路线上都可以进行调查,但路线长度一般要求不小于1.5km,以保证搜集的数据有意义。观测时间取决于调查目的。
此项调查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汽车牌照法和流动车测定法两种,分述如下:
(1)汽车牌照法
在确定的调查路线起、终点断面处,同时开动计时表,对进、出观测断面的两个方向的车辆分别记录车型、牌号及通过时间,在事先约定的调查结束时刻同时停表。车牌号码一般可只读最后三位数。若交通量较大,则可只读取最后一位数是“0”和“5”的车牌号码,即代表20%的抽样率。
现场调查结束后,再将起终点记录的同车型号码相互配对,根据同一车辆通过起、终点的时刻,得到行驶时间,则可计算出该车在观测路线上的平均车速。
如果调查人员有限,则可利用录音机,观测者向话筒报出车辆类型、车牌号码及通过时刻。在调查开始之前,先将日期、地点、观测路线及方向、天气、路段长度和调查人员姓名等
城市道路与交通进行录音,以便室内整理。
对于中途交叉口较多,出入交通量较大的路口或中途停车、存车多的区间,此种方法应慎用。因为牌照法不能直接记录到延误时间,只能获得行驶的总时间,因而无法分清总时间是行驶时间还是行程时间。
另外牌照法的有效率较低,能查找到配对车辆数与总观测车数相比能达到70%~80%就很不容易了。因此为了保证必要的有效样本数,观测的样本数要适当大一些。同时,此方法室内数据整理工作量较大,需要耗费较多人力和时间。现在多采用计算机辅助进行资料整理和计算工作。先对调查要素进行计算机编码,当获得观测资料后,按计算机编码要求输入有关数据,然后由计算机完成查找配对及一系列整理、计算工作并输出结果。这就大大提高了内业工作速度并保证了资料整理的精度。
外业观测记录工作也可利用便携式计算机进行。事先编制好相应的记录、整理和计算程序存人计算机,在调查现场,当车辆到达时,观测员向记录员报告有关信息,记录员按程序输入要求由计算机键盘上输入相应数据,当日调查结束后在室内将起终点两台计算机内存放的数据调入计算机内一并作内业资料整理分析工作。此方法现已在交通调查中广泛得到应用。
(2)流动车测定法
测量方法与流动车测交通量方法相同,只是在观测中增加延误时间的观测记录,以便分别计算区间车速和行驶车速。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雪梅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