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前苏联的经验,一部双波长雷达,识别雹云估计冰雹潜在强度,以及确定作业播撒区域的有效半径,一般为35~50 km。因此,一部双波长雷达指挥的作业保护面积一般为1000~2000 km2,雷达通常设于作业保护区边缘或作业保护区的下风处。
作业点的数量取决于作业保护区面积和火箭的有效作用距离。对防雹作业布局的要求,各作业点的火力覆盖区的总面积应大于作业保护区总面积的1/4,给各作业点的火力覆盖区出现部分叠合或交叉,以使雹云在作业保护区的任何部位出现,都有合适的作业点对其进行有效作业。
作业点的布局根据前苏联的经验,一部双波长雷达,识别雹云估计冰雹潜在强度,以及确定作业播撒区域的有效半径,一般为35~50 km。因此,一部双波长雷达指挥的作业保护面积一般为1000~2000 km2,雷达通常设于作业保护区边缘或作业保护区的下风处。
作业点的数量取决于作业保护区面积和火箭的有效作用距离。对防雹作业布局的要求,各作业点的火力覆盖区的总面积应大于作业保护区总面积的1/4,给各作业点的火力覆盖区出现部分叠合或交叉,以使雹云在作业保护区的任何部位出现,都有合适的作业点对其进行有效作业。
另外,为了防止雹云在作业保护区以外发展,进而移入作业保护区而延误作业时机,一般采用在作业保护区上游增设作业点,使火力覆盖区外延5~10 km。这样,在雹云移人作业保护区之前,就可对其实施预备性作业。1
布局要求雷达-高炮、火箭防雹作业布局的几点要求,为了充分发挥雷达高炮、火箭防雹作业系统的总体效益,对雷达-高炮、火箭的防雹作业布局有以下几点要求:
a,应尽量选用5 cm或3 cm波长的数字化雷达,或具有多普勒、双线偏振等多功能雷达观测设计应尽量减小近处(60 km以内)弱回波的损失;
b,雷达应尽量设置在防雹作业区下游或右侧,火箭发射点与雷达站的距离最远不应超过60~100 km;
c,火箭发射点布设应根据雹云的移动和演变规律,尽量选择在冰雹云初生或发展路径上,以便实施早期催化作业;
d,在火箭防雹的开始阶段,火箭、高炮可同时并用,交叉布点,使长短火力互为补充。1
高炮作业点的布设及环境条件的选择高炮是目前我国地面人工防雹、增雨作业(试验)使用的主要装备和作业工具。根据中国气象局2000年12月颁布实施的《高炮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业务规范(试行)》的规定,高炮作业点的布设及环境条件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并达到相应的要求条件。1
高炮布局原则a,高炮炮点布局必须在摸清当地雹灾、旱灾历史规律、天气气候特征、降雹地理分布(雹击线及雹击带)、时空分布规律等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
b,根据当地防雹减灾、抗旱增水和发展经济的需求,可在果园、棉花、茶叶、葡萄、烟草、大豆、芝麻等经济作物区、设施农业区及重点农业区和于早需水区布设炮点;
c,当地气象部门有一定的技术力量,高炮作业能在雷达等探测手段的直接指挥下进行;
d,能逐步实现联网作业,特别是防雹作业,可联防、统一布局;
e,开展高炮防雹、增雨作业(试验)地区的当地政府、群众和社会环境能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1
炮位设立的条件和要求a,炮位的设置地点和发射方向,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并经省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机构审核后报经当地空域管制部门审査批准;
b,按照高炮最大射程的有效距离,高炮作业点一般应在作业影响区域(保护区)上风方4 km内,在迎风坡而不在背风坡设置如属科学试验,炮点与炮点之间的间距应按影响范围15 km内设立一个炮点为宜,进而测算保护区内需设的高炮作业点数;
c,炮点要在雹云和增雨作业云系经过频数最高的路径上设置;
d,周围视野开阔,视角不小于45°,射击点远离居民点500 m以上,依据不同方位、仰角时炮弹的射程、射高表,绘制高炮最大射程弹着点范围内城镇、村落、工矿企业等人口较集中地点坐标示意图;
e,交通、通信便利,能保证组织适时作业;
f,炮点选定后,给定名称(地名)、地标、经纬度、统一编号、通讯代码等,并应上报当地空域管制部门及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机构备案。1
火箭作业点的布设及环境条件的选择新型火箭发射系统是近年来我国自行研制发展的新的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具,与其配套使用的火箭弹与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专用高炮炮弹相比,它具有成核率高、催化剂量大、发射高度高、射程远等优点;火箭发射系统与高炮比较,还具有便于操作、易于流动等特点。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