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如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洲的东南部。
形成条件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温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又称照叶林、月桂树林、樟栲林等。
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半球,特别是在东亚,则具有明显的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在15℃以上,一般不超过22℃。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温度不低于0℃;夏季炎热潮湿,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4-27℃。年降水量大于1000mm,主要集中在夏季。
由于雨热同期,特别有利于植被的发育。冬季降雨虽少,但不存在明显的旱季。雨量充沛使得空气的湿度大,相对湿度平均为75-80%,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都比较湿润。
生态特征种类组成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的种类组成,以上四个科也可以作为常绿阔叶林的一个重要标志。常绿阔叶林种类丰富,我国温带常绿阔叶林中有维管束植物1000多种。1
外貌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林相整齐,林冠呈微波状起伏。群落高度一般15-20m左右,很少超过30m,总郁闭度为0.7-0.9。
结构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比热带雨林简单,乔木层可以分为2-3个亚层,第一亚层林冠多相连续,以壳斗科和樟科的种类占优势;第二亚层树冠多不连续,常见有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的种类,林内常混有落叶阔叶林。
灌木层多为常绿种类,在我国常有杜鹃属、乌饭树属、山矾属等。
草本层按高度可以分为2-3个亚层,一般以蕨类植物为主,其次是莎草科和禾本科的种类。
藤本植物比热带雨林少,基本攀缘于林下,而达不到林冠的上层。
附生植物的种类较热带雨林大为减少,主要是兰科植物和苔藓地衣。
生态习性叶片椭圆形,革质,具光泽,没有茸毛,叶面向着太阳光,能反射光线,所以这类森林又称为“照叶林”。林内最上层的乔木树种枝端的冬芽有芽鳞保护,而林下植物则没有芽鳞保护。此外,在常绿阔叶林中,没有热带雨林中常见的板根、老茎生花和叶附生现象。
植被特征①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的常绿树种组成,区系成分极其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富有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或系统进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及特有植物;乔木层树种具有樟科月桂树叶子的特征:小型叶、渐尖、革质、光亮、无茸毛、排列方向与光线垂直等。
②外貌中年常绿,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
③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以蕨类植物为主。
④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小藤,板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大大减少,附生植物中很少有被子植物。
分布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东亚,在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也有分布。
美洲主要分布于北美洲的佛罗里达、南美洲的智利、阿根廷等地。
北美常绿阔叶林中的主要种类有各种栎类、美洲山毛榉(Fagusamericana)、大花木兰(Magnolia grandiflora)等;南美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有假山毛榉(Nothofagus cunninghamii)等。
非洲仅在西北部的加拿利群岛和马德拉群岛有非地带性的分布。
大洋州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典型种类是各种桉树(Eucalyptus)、假山毛榉和树蕨。
亚洲分布于中国东南部、日本和朝鲜半岛南部。日本处于常绿阔叶林的北缘,以栎类占优势,其次是樟科、木兰科和山茶科的种类。
动物温带常绿阔叶林内动物种类较为丰富,主要的哺乳动物是猴类和鹿类,著名的猴类为金丝猴、日本猴;鹿类如白唇鹿、毛冠鹿、白尾鹿等。
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的熊猫则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珍稀动物,被称为活化石。日本产的日本小睡鼠则是东亚产的睡鼠,而澳大利亚的众多有袋动物都是独特的动物类群。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