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拟湍蛙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多分布于台湾。
形态特征雄蛙体长3 1.0~4 6.0 m m,雌蛙体长44.0~56.0 mm。头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吻钝圆;吻棱明显;鼓膜圆。皮肤光滑,体和四肢背面有若干疣粒;背侧褶细,从眼后直到胯部;颞褶细;肛及股后部有疣粒;体和四肢腹面光滑。前肢细短,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端略呈小吸盘,腹侧无沟,指基部关节下瘤大;后肢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左右跟部重叠甚多,胫长大于体长之半,趾端呈小吸盘,腹侧均有沟,第四趾外侧蹼达远端关节下瘤,其余趾蹼均达趾端,外侧跖间蹼几乎达跖基部,无跗褶。体色变异颇大,多为黄褐色、灰泥色、赤褐色等,眼问有黑横纹,颞部黑褐色;唇缘有黑纵纹;体背面有深色斑和“八”字形黑斑;四肢背面有黑横纹;整个腹面浅橙色或白色,有的咽胸部有灰黑色斑纹;股后部有小黑斑。卵径约2.6 mm,动物极灰黑色,植物极浅黄色。蝌蚪头体和尾肌前部暗褐色,尾肌后部和尾鳍色淡无斑点;体腹面灰白色。体扁,口部后方有一个大的腹吸盘,吸盘两侧和后部无游离缘;腹后部两侧各有一个小白腺;出水孔游离管长;尾肌发达,尾末端钝圆;唇齿式为Ⅱ:3+3/l+l:IV(或V);口部两侧有乳突,口角部有副突,下唇乳突两排;上角质颌较强。1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200~500 m的低山区。成体常栖息于森林内潮湿环境中。繁殖期在4~5月,此期间成蛙到流溪内抱对产卵,雄蛙集群可达100~200只,但雌蛙仅10多只;雄蛙常发出“啧”的求偶叫声,声音小。雌蛙每次产卵511~535粒,卵群黏附在水底石块下。蝌蚪在流溪水凼内生活,腹部吸盘可吸附在石头上,不致被急流冲走,并借助吸盘和口部的收缩使身体向前移动。1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该蛙分布区较窄,其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过度捕捉,种群数量减少。受胁等级:近危
NT或濒危EN。
分布台湾(台中、嘉义、台南)。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丹宁 - 教授 -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