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皮大头蛙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叉舌蛙属。主要分布于海南。
形态特征雄蛙体长36~69 mm,雌蛙体长45~58 mm。身体肥胖;头长大于或等于头宽;枕部隆起;吻端钝圆,略超出于下唇;吻棱不显;雄蛙头部较大,下颌前端具一对齿状骨突。皮肤较光滑,极易破裂,从眼后至背侧各有一断续成行的窄长疣,但无背侧褶;后肢较粗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角,左右跟部不相遇;胫长不到体长之半;指、趾末端球状而无横沟;有内跗褶,关节下瘤较大,趾问全蹼。体背面多为棕红色,上、下唇缘有黑斑,背中部有一个“W”形黑斑,有的个体有一条浅色脊线;四肢背面有黑横斑3~4条;腹面浅黄色,有的个体咽喉部及后肢腹面有棕色小点。雄蛙头部较大,前肢特别粗壮,无婚垫,背侧有雄性线。卵的直径2mm左右,动物极褐黑色,植物极乳白色。第32~35期蝌蚪全长平均44 mm,头体长14 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17%;体尾背面红棕色,尾肌下部及尾鳍草绿色,有深色斑点,尾末端钝尖;唇齿式为Ⅱ:1+1/1+1:I;上唇无乳突,口角有乳突,下唇分成4~6个小叶,唇缘很宽,乳突多。1
生物学资料该蛙生活于海拔290~900 m山区平缓水浅的流溪内。溪内水量较小,小石块多,两岸有高大乔木或灌丛。
成蛙白天多在浅水流溪石间或石下活动,行动甚为敏捷,跳跃力强,稍受惊扰立即用后肢翻起浪花,随后潜入石下或石间。因蛙体皮薄肉嫩骨骼脆,捕捉时用力稍大,则导致蛙体皮破、骨折,这是其他蛙类少有的情况。繁殖期颇长,2~8月均可产卵;蝌蚪底栖于石块下或石间,常潜入水底泥沙或石缝中,数量甚少。6月间有各期蝌蚪及刚变态的幼蛙。1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由于该蛙分布区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过度捕捉,其种群数量减少。受胁等级:易危VU。
分布海南(琼中五指山、陵水吊罗山、白沙、儋州、乐东尖峰岭、三亚、东方、昌江坝王岭)。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丹宁 - 教授 -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