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白线树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白线树蛙 (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 是树蛙科树蛙属动物, 体扁平, 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颊部略向外侧倾斜,鼻间距小于眼间距, 瞳孔呈横椭圆形,前肢粗壮,前臂及手长大于体长之半,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指端略呈方形,均具吸盘和边缘沟, 指间蹼发达,皮肤较光滑,除手足以外,背面密布小痣粒,吻端和上颌缘至体侧有一条宽而明显的乳白色纵带纹,与眼相接,上臂背面白色,前臂、手、蹠、足外侧缘及肛部上方有乳白色纹。白线树蛙常栖息于山区竹林叶片上,数量极其稀少,目前仅在我国广西自治区、重庆市及贵州省有零星发现,国外未见分布。

形态特征雄蛙体长35~48mm,犁骨齿两列,体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吻长大于眼径,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颊部略向外侧倾斜,鼻间距小于眼间距,瞳孔呈横椭圆形,鼓膜略大于第三指吸盘的宽度,颞褶细,较平直,舌后端缺刻探。犁骨齿2列,略倾斜,左右间距小于犁骨齿列的长度,齿列不超出内鼻孔后缘。前肢粗壮,前臂及手长大于体长之半,指宽扁,掌部有成行小疣。指关节下瘤小,掌突2个不明显,雄性婚垫不明显。后肢细长,全长超过体长的1倍半,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前角,左右跟部重叠,胫长约为体长之半,胫宽为胫长的1/5,足比胫短。指端略呈方形,均具吸盘和边缘沟,其沟将指端分成背面和腹面,指背面可见到“Y”形骨迹,腹面有清晰的肉质垫,第一指吸盘最小,第三指吸盘最大;趾端与指端同,但吸盘较小,第一、第五趾游离侧具缘膜。指式:3>4>2>1;第五趾略长于第三趾,达第四趾吸盘下方。指间蹼发达,外侧3指间具全蹼,第二指外侧及第四指内侧蹼达吸盘基部,内侧2指指间蹼小;趾间全蹼;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趾关节下瘤小,内蹠突卵圆形,无外蹠突。皮肤较光滑,除手足以外,背面密布小痣粒;整个腹面满布扁平小疣。背面绿色无斑,或头部有不规则黄斑;从上颌缘经体侧至达胯部有一条乳白色宽的纵带纹,有的在眼下方最宽,体侧带纹宽约2mm左右。上臂显露部位、肘关节、前臂外侧至第四指外侧,肛门上方以及由胫跗关节经跗部至第五指外侧均有乳白色带纹;在上述白色带纹的上缘或下缘镶有浅紫色或浅黑色细纹;匍匐时股后面下方、胫及足部的显露部位为蓝灰色或灰紫色;蹼近于灰黑色或灰紫色;整个腹面为乳黄色。1

生活习性白线树蛙生活于海拔800m左右的山区竹林里,栖息于水沟边的竹叶上。1

地理分布白线树蛙仅分布于我国重重庆秀山,贵州梵净山,广西金秀县瑶山、防城扶隆,国外尚未见有分布。本标本于1985年采集于贵州省梵净山黑湾河一带的河边竹林,海拔约700 m。梵净山是武陵山脉主峰,山体庞大,地势隆起显著, 海拔500~2570 m,总面积567 km,位于黔东北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地理坐标北纬27°49′50~28°1′30,东经108°45′55~108°48′30。它是我国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地区之一。1

保护现状在贵州省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一白线树蛙 (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 。该标本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白线树蛙标本具有稳定的一致性特征,与广西金秀白线树蛙 (Rhacophorus leucofasciatus Liu et Hu) 模式标本特征相似,同时存在明显差别。表现为:佛顶山标本指间蹼不发达,外侧2指具半蹼,第三指外侧及第四指内侧蹼未达吸盘基部,第二、三指指间蹼为1/3蹼,内侧2指即第一、二指指间有蹼迹,上臂背面米黄色;白线树蛙模式标本指间蹼发达,外侧3指间具全蹼,第二指外侧及第四指内侧蹼达吸盘基部,内侧2指指间蹼少;上臂背面为白色。佛顶山与梵净山同属于黔东北武陵山区,该物种为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新纪录,地区特异性显著。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丹宁 - 教授 -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