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动力学是以心理动力学、团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课堂动力学是心理动力学、团队动力学理论在课堂教育中的应用。
心理动力学是强调心理能动性在人的各项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的一种理论体系,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的心理与行为是积极的、能动的心理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强调人的各项活动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其基本动能来自人的各种需要和内驱力。1
课堂动力学以心理动力学为基础,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从学校教育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系统设计,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主客体互动关系,诱启激手段相互作用,在课堂教学系统上,形成“诱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启发认知明理,指引学生激情导行;激发内驱力,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的系统设计框架,从原理系统和实施系统两方面作系统推进。2
我国课堂动力学的研究已经有相对较长时间的发展。例如,广州市荔湾区明兴里小学从1996年开始进行小学生心理能动性即系统设计的行动研究 ,旨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以心理动力学为理论基础,以诱发(eliciting)、启发(enlighten)、激发(excite) (可简称为“诱、启、激” 或“ 三发” 或“3E’ ) 为动力机制对动力课堂进行了初步的实践研究。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