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是一种丝状真菌,在玉米、花生 、棉籽、大米、坚果、水果等农产品中广泛分布。赭曲霉产孢能力很强,其孢子散落在空气中能够诱导儿童哮喘和人类肺病。其次级代谢产物OTA广泛分布在农产品中,污染谷物和葡萄、饲料、饮料、豆类等;此外,在一些动物副产品,如牛奶和动物肾脏、肝脏、血液中也有发现,并且会随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OTA能够导致动物和人类的肝脏、肾脏损伤,并有致畸、致突变、致癌和免疫抑制作用,还可能与巴尔干地方性肾病和泌尿系统肿瘤有关,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2B类人类潜在致癌物。
生物特性赭曲霉是一种产毒均,其分离培养常用察氏培养基;在谷物培养基中,以碎小麦为基质的产毒效果最好。生长条件一般产毒霉菌在25~28℃,高湿度、阴暗静置条件下培养1~2周产毒效果较好。
赭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是真菌毒素之一, 是由赭曲霉及青霉菌等产毒菌株侵染粮食、食品、饲料及其他农副产品后所产生的一种有毒代谢产物。赭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谷物及其副产品、可可、咖啡、肉类、乳汁、干果、调味品、酒类等中。赭曲霉毒素对人类及动物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它可以导致受试动物的肾萎缩、胎儿畸形、流产及死亡, 并具有高度的致癌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1993年将赭曲霉毒素 A(OchratoxinA, OTA)定为人类可能的致癌物。因此赭曲霉毒素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赭曲霉毒素是 L-β-苯基丙氨酸与异香豆素的联合,有 A、B、C、D 4 种化合物, 此外还有赭曲霉毒素 A 的一些代谢产物,如 4-R-羟化赭曲霉毒素、4-S-羟化赭曲霉毒素、10-羟化赭曲霉毒素、以及赭曲霉毒素 B 的代谢产物赭曲霉毒素β等,都是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这些物质在化学结构上只有细微差异,但在毒理学方面却差别很大。其中赭曲霉毒素 A 分布最普遍,毒性最强,并且最容易检出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梁志宏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