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可防范空间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可防范空间1和安全性是针对公寓设计时要注意的重点,可防范空间由纽曼首次提出,并提到了可防范空间的两个特点,然后正是从这两个特点出发,才发现公共住宅在可防范空间方面的欠缺,从而对公寓设计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理论指导。

定义可防范空间1包括两个特点:一是个体可感知、可防范的领域;二是具有监视作用。

性质可防范空间的第一个特点是个体可感知、可防范的领域1:对于住宅区应该有清晰的私密性和公共性领域,对于住宅区而言应该有清晰的私密性和公共性领域层次划分,领域之间也应该有可感知的标记物,同时通过设置半公共区域,从而扩大居住者的空间占有率,以增强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关心以及对环境的控制和维护,然而从公共住宅的设计结构来看,在电梯、走廊和一些隐蔽区域,上述空间设计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加强领域性是高楼层公共住宅区设计的基础,设计时也要注意住宅每层楼的住户数,每幢建筑的单元数和每个住宅小区的建筑物数量都不宜过多。

可防范空间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监视作用1:就是要使环境对犯罪分子起到心理上的威慑作用,因此可以从住宅建筑和环境设计上考虑,从而实现这个作用,例如居室的平面布局和室内的门窗设计等都应该保证居住者能够直接观察到室外情况,从而提高安全性。随着住宅安全性的提高,居住者主动参与到社区环境的意愿的和机会也就越来越多,而这种经常性的频繁接触,又会同时加强住宅区的安全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了公共住宅的低可防范空间问题。

应用在公共住宅设计中,可以明确的对住宅周边用地的功能进行划分,例如开辟新的公共区域和半公共区域,将十多个住户组合形成一个封闭院落,控制陌生人随意出入社区的现象,而对于住宅区空地而言,也可以将其划分在集体占有领地范围内。另外改变住宅的外观也可以在增加安全性的同时,增加住宅的建筑美感,虽然是公共住宅,但其同样也需要满足居住者的审美需要,这样不仅能够改变人们对公共住宅的印象,也能增强居民的自尊心,使居民主动的维护住宅周边环境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