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巴斯(A. Buss)在《心理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提出,心理学已经历了四次科学革命:从构造主义到行为主义的革命;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革命;精神分析的革命;个人主义的革命。1
从构造主义到行为主义的革命构造主义心理学以内省的方法研究意识的构造。它的科学范式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实验内省的方法;第二,以意识构造的分析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由于需要个体的内省作为研究的途径,内省的主体必然被看成是积极的、主动的。行为主义以新的范式取代了构造主义的旧范式。行为主义的科学范式包括的内容是:第一,客观实验的方法;第二,以可观察共证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由于把个体看成是受刺激和反应控制的,因而个体被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行为主义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构造主义的范式,确立了行为主义的统治地位。2
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革命无论是早期的行为主义还是新行为主义,都不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作为主体进行研究,而是把人作为一种客体,当成消极、被动的有机体、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改变了这种状态,确立了一种新的范式。认知心理学的范式包括以认知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感知、记忆、思维等内部过程,并把人的心理过程看成是积极的、主动的,从而再次确立了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的主体地位。2
精神分析的革命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革命产生于实验心理学的内部,而精神分析革命却产生于实验心理学的外部。在弗洛伊德之前,理性和意识是人的突出特点,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受理性和意识支配的。然而弗洛伊德从根本上改变了心理学家对人的看法。在弗洛伊德那里,人成了本能冲动的牺牲品,人是受无意识支配的,是非理性的,人的一生决定于本能的力量和早期经验的作用。这一范式在某种程度上同行为主义的范式有着共同之处,因为两者都把人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客体,是为某种力量所决定的。2
个人主义的革命人本主义心理学自称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不同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范式的另一种新范式。它反对精神反洗和行为主义把人看成是客体的决定论模式,认为人是积极的、主动地、自主的、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的命运。在人本主义的范式中,人是自由的、有理性的和负有创造性地,总之,人不再是一种被决定的客体,而是一个积极行动的主体。这种对人的观点确立了一种新的范式,代表着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革命。2
对“心理学革命”的争议巴斯所提出的心理学革命究竟能不能称之为革命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肯德勒(H. Kendler)在《进化还是革命》一文中认为,上述所谓的革命并不能称之为革命,而只能称之为进化,因为革命带有破旧立新的性质,是旧范式的彻底推翻和新范式的建立。但在心理学中,从一个学派向另一个学派的过度并不带有这种性质。从构造主义向行为主义的过渡中,行为主义并没有彻底抛弃构造主义,而是继承了构造主义的自然科学化倾向和元素主义的分析方法;认知心理学也没有彻底抛弃行为主义,它只是从量的方面强化了新行为主义的某些观点,例如,认知心理学家接受了“刺激-中介因素-反应”的公式,所不同的只是认知心理学家不把中介因素看成是某种生理刺激,而是把它看成是知识或心理表征。因此从构造主义到行为主义又到认知心理学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而不是破旧立新的革命。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