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可评估理论1简洁而富有启发性,仅用三条假设就能解释和整合许很多看似无关的发现,如忽视持续时间、情感预测错误。并且它可以应用到以下几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价值、时间贴现和概率权重;价值和需求的关系;福利和幸福。
定义一般可评估性理论1包括三个基本假设。
性质假设11:价值的可评估性取决于三个因素。模式(评估模式联合评估,还有单独评估)。知识(评估者有关被评估对象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自然可评估性。自然可评估性是指某事物在没有任何参照,也未经学习的情况下,其数量或性质的改变可以引起相应的主观感受改变的程度。例如,环境温度具备较高的自然可评估性。人能天生能够判断什么样的温度是舒适的,而钻石的大小则具备较低的自然可评估性。一般人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很难准确评估一颗钻石的价值。采用联合评估模式,评估者拥有关于被评估对象的丰富知识,并且被评估对象具有高自然可评估性,则价值的可评估性高,反之,价值的可评估性低。
假设21:模式、知识和自然可评估性结合起来产生对价值的低敏感性。也就是说,只有三个因素都处于低可评估性水平时,最终的评估才是低敏感性的。
假设31:如果评估者处于高可评估性条件下,而被评估者(是其他人或者是评估者自己未来的情况)处于低可评估性条件下,评估者会高估被评估者的价值敏感性,即使评估者已经知道被评估者处于低可评估条件下。
相关研究奚凯元的对于一般评估理论的研究都是围绕着如何最大化人们的效用这个主题展开的,并且致力于从种行为决策的角度探讨幸福学,研究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他戏称自己是卡尼曼所竭力提倡的“快乐学”研究阵营的主力军。在数量与价值的关系上,他提出“少即是更好”的观点。因为,决策通常是在联合评估的条件下进行的,这种情况下具有高可评估性,并且采用计算评估过程;而生活常常是在单独评估中展开,这种条件下具有低可评估性,并且采用情感评估过程。结果,做决策时人们往往追求多多益善,而在生活中,常常是多多麻烦。而一般可评估性理论提供一系列通往幸福的答案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孙彦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