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实验现实主义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实验现实主义即参与实验的人群,让他们真的投入其中。研究者并不希望实验者们有意识地去表演,或是应付了事;实验需要真实心理过程的参与。

当社会心理学家设计那些引发个体强烈的思想与感情的实验时,他们就常常冒险游历在道德灰色地带中。实验并不一定要符合阿伦森等人( Aronson&others,1985)所称的现世实在论( mundane realism)。即,实验行为(举例来说,将实施电击作为研究暴力行为实验的一部分)并非要与真实生活中的行为一模一样。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这种标准的确很生活化,但并不那么重要。但是实验研究应该符合实验现实主义,即’它应该包括参与实验的人群,并真的让他们投入其中。研究者并不希望实验者们有意讽地去表演,或是应付了事;实验需要真实心理过程的参与。举例来说,迫使实验者选择给予他人重度还是中度电击的确是衡量暴力行为的一个现实标准。它确实引发了真实的暴力行为。

为了符合实验现实主义,有时候就要求研究者编个可信的故事暂时“蒙骗”一下实验者。如果事实上在隔壁房间的人并没有受到电击,研究者也并不希望实验者知道这一点,否则就会将建立起来的实验毁于一旦。基于这个考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尽管这个数字呈现下降趋势)在其实实验中为了研究的真实性而使用了欺骗手段。

研究者们实验者们出于希望他们表现相反的行为。乌克兰的安纳托利·科兰登(Anatoly Koladny)教授曾谈到,在1990年的苏联,只有15%的乌克兰人承认他们有宗教信仰,但在苏联解体后的1997年,70%的人承认他们有宗教信仰,而这也没什么好惊讶的(Nielsen,1998)。研究者的措辞、语调、手势也可能以微妙的方式让实验者做出令人期望的反应。为了将这种需要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那些看似“引发”特定行为的线索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研究者通常将他们的指导语标准化,或甚至使用计算机来呈现指导语。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