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群偏差是指我们总是对我们自己的群体成员给予善意的理解:“她之所以捐赠是因为她心肠好;他不捐助是迫于目前的处境”。在解释其他群体的成员行为时,我们更容易从坏的角度去设想: “他之所以捐赠是为了博得好感;她不捐赠是因为她很自私”1。
托马斯·佩蒂格鲁(1979,1980)的研究表明错误是如何使得人们在解释群体成员的行为时出现偏差的。我们总是对我们自己的群体成员给予善意的理解:“她之所以捐赠是因为她心肠好;他不捐助是迫于目前的处境”。在解释其他群体的成员行为时,我们更容易从坏的角度去设想: “他之所以捐赠是为了博得好感;她不捐赠是因为她很自私。”因此,同样的推搡动作,如果是其他白人所为,那么白人会认为只是“胡闹”;一旦是黑人所为,该行为就会变成“暴力行为”。
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相对而言经常被人忽略。它可以被视为只是一个“特例” (“他的确聪明并且努力——完全不像其他人……”),由于运气或者某种特殊优势(“她之所以被录取,可能仅仅是因为她报考的那所医学院必须完成女生招生名额”),由于情境的要求(“在那种情形下,那个吝啬的苏格兰人除了掏钱照单结账还能干什么?”),或者归因于额外的努力(“亚洲学生成绩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他们太用功了”)处于不利位置的群体、强调谦虚的群体(诸如中国人),较少表现出这种利群偏差(group-serving bias) (Fletcher&Ward,1989;Heine &Lehman,1997;Jackson & others, 1993).
利群偏差能非常微妙的影响我们的言语风格。帕多瓦大学由安妮·马斯(Anne Maass)领导的实验发现,内群体其他成员的积极行为往往被描述成一种普遍品(例如,”露西乐于助人“)。当同样的行为是由外群体的成员所为时,人们常常将其描述为一个特定、孤立的行动(“玛丽皿为那个柱拐杖的男人打开了门”)。当我们描述消极行为时,特点正好相反:“乔推桑了她一下”,对应于“胡安好斗”。马斯把这种利群偏差称为“语言性群体间偏差” (linguistic intergroup bias)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