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经典的例子是这样的一个情境,即一个人的公众行为方其持有的个人观点相反。果一个人采取了没有充分判断的行为,情境薪会导致失调。例如,由于害怕惩罚,一个人可能公开表示对独裁者的效忠,但是依然持有与公开表自不同的观点。在这些情境下,几乎没有失调会发生,因为个体进行了充分的自我判断。然而,如果一个人被诱导以某种特定方式行事,但是没有判断是否与其个人信仰相冲突,失调就会发生,态度也接着发生改变。这样一种情境被称为诱导顺从(induced compliance)的情境。1
诱导顺从实验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通过让三组被试从事重复性、高厌烦的任务(在木桩上钉钉子)来验证诱导一顺从现象。在操作这种任务一小时后,实验者要求两组被试使等待参加实验的被试相信,实验是有趣的。一组被试被付给20美元作为说服等待者的报酬。然而,要求被试说服的人是实验者的助试,他们的目的是确保被试会真正努力使他们相信实验是有趣的。被试在完成他们自己的小欺骗后,被要求评价实验对他们而言有趣的程度。
正如预期的那样,控制组认为实验任务是厌烦的。获得20美元报酬的被试也认为实验是厌烦的,而仅仅获得1美元的被试反而比其他两组明显更喜欢实验任务。
根据失调理论,1美元组应该没有充足的理由来采取与他们态度相矛盾的行为。就是说,他们相信实验是无趣的,但是刚才却努.力使某些人相信它是有趣的。这种对于行为的不充足理由(如,“我不会为了1美元而对人说谎”)使他们改变对于实验的态度,因此他们逐渐相信实验是有趣和令人愉快的。另一方面,获得20美元报酬的被试很容易判定他们的矛盾态度行为是以金钱为基础的(例如,“我说谎是因为他们给我20元,),因此,他们的态度不会改变。
其他研究实验的诱导-顺从类型的普遍性也能在惩罚情境中看到。 例如,阿伦森和卡尔史密斯发现,与严厉惩罚相比,微弱惩罚的威胁在减少儿童错误行为的愿望方面更加有效。与学习理论相反,失调理论预测:较小的奖赏和惩罚在改变动机方面比大的奖赏和惩罚更有效。这是非常量要的一点,也很有趣。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