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898和1899年,精神病学家艾理士和纳克最先借用Narcissim一词来概括病理性的自恋。1914年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自恋,把自恋纳入精神分析领域,引发了对自恋的理论、临床研究2。在临床层面,自恋被看作一种人格障碍。1968年,美国精神分析学会将自恋定义为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自身的病理现象。自恋最初是作为人格障碍而受到临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1980 年,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中(DSM-III,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首次将自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列为一种独立的人格障碍类型。NPD 表现为夸大的行为模式、需要他人的羡慕和注意、权利感、过度的情绪反应、缺乏同情心以及脆弱的自尊(DSM-IV-TR,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随着研究的深入, 自恋逐渐作为一种正常的人格特质进入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的视野。1
Campbell, Rudich 和 Sedikides (2002)认为,自恋是一个具有多维结构的概念, 表现为浮夸、自爱和膨 胀 的 自 我 , 就 其 功 能 而 言 , 自 恋 “既 好 又 坏 ”(mixed blessing)。元分析结果发现, 自恋与自尊呈正相关, 自恋者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利于个人成长与发展(Campbell et al., 2002), 但高自尊的表面下也隐藏着对批评的高度敏感和低耐受性(Bushman &Baumeister, 1998); 就人际关系而言, Campbell 等人(2011)提出, 自恋者与人交往之初多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这种人际关系的虚假性会在长期的互动中暴露出来, 并形象地称之为巧克力蛋糕模型(Chocolate Cake Model), 即品尝之初不免诱人, 但长期食用则乏善可陈; 从决策的角度来看, 自恋者的过度自信(over confidence)、高冒险, 以及对回报的短视(myopic focus on reward)常常导致其决策偏差(Lakey, Goodie, & Campbell, 2007), 但也有研究表明, 自恋者外向、自信、易于应对压力的人格特征可能使他们在需要快速决策时表现不俗(Foster& Trimm, 2008)。1
Wink (1991)通过因素分析把自恋分为两种:脆弱敏感和夸张表现, 即隐性(covert)和显性(overt)自恋。隐性自恋的特点是内省性、防御性、焦虑和易遭受生活创伤, 显性自恋则与外倾性、自信、表现欲和攻击相关。这也成为当前自恋人格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3
自恋理论精神分析自恋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源于利比多(Libido),这种原始的爱利比多投向自己和养育自己的人,是一种原发性的自恋。随着个体健康地发展,这种能量投向客体。在投向客体的过程中,如果遭遇挫折,这种朝外的爱的利比多会返回个体,形成继发性的自恋,也就是病理性的自恋。这些人在爱的选择中,不以他人为模型,而以自我为模型,将理想化的自我作为爱的对象。霍妮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自恋本质上是自我膨胀,起源于个体童年期时,父母或其他成人对孩子的过分贬低,使孩子用幻想的自我意念来补偿受损的自尊。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 theory)是精神分析自恋理论新的发展,是现代第一个病态自恋理论,代表人物是克莱因流派的Rosenfeld。克莱因流派将弗洛伊德利比多的差异转化为内在和外在客体关系的差异。自恋者将自体完全投射到他所关注的客体,否认自己与客体有任何区别,有着非常高的理想化自身,完全否认任何有碍于这种完美自身形象的人或物。自体心理学的科胡特(Kohut)是对自恋理论作出最大贡献的人。传统的心理学将自恋看作是病理性的,而科胡特认为自恋的性质取决于自恋在心理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科胡特较为强调自恋的健康功能。在其理论中自体-客体(self-object)是核心的概念。自恋者将他人或客体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为自体提供一种功能,以保持由于创伤、侵犯而遭损害的发展平衡,这种客体就成为自体客体。自恋者潜在的把他人作为一种自体客体,以维护自我的平衡。自恋是自体的心理结构的防御和代偿功能,是利比多对自体的投注。科胡特的一些思想已经反映了精神分析和社会认知的融合。心理客体关系的肯贝格(Kernberg)认为自恋的原动力仍然是利比多,用自身印象和客体印象的关系来解释自恋。自身印象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一个正常的自身印象应该整合了好与坏两方面。而自恋者的自身印象是病态的,包括真的自身,理想的自身和理想的客体印象。
这些理论不同于弗氏的是强调早期交往模式,而不是本能的满足。父母或其他长辈有时极端关注孩子,有时又过分指责或忽视孩子,传达给个体的信息是混乱的,使个体不能整合关于自我的信息,自我表征中存在着冲突。个体缺乏对自己的优缺点合理的评价,总是希望通过别人的赞美来维持不稳定的自尊。而Millon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此相反,认为自恋不是父母冷漠拒绝的产物,而是父母过度赞誉的产物。当儿童被当作特殊的人物,给予过度的关注,儿童会认为自己是万能或完美的,而这种非现实性的自我认识使个体产生自恋。2
自恋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的观点认为个体都是自我关注者,而自恋者是高自我关注者。自恋者通过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乐观错觉”(optimistic/positive illusions),建立了极高的自我信条,认为自己的成就优于他人。当遇到外部认同的消极反馈时,自恋者会以贬低他人的方式获取优越感。这种错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和谐人格的功能。Taylor,Brown(1988)认为心理健康的个体似乎有令人嫉妒的能力去扭曲现实,以一种直接的方式提高自尊,维持个人高效能感,提高对未来的乐观看法。当这种错觉在合理的范围内,是一种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的方法,“不愿承认错误,拒绝道歉,优越感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个体的心理健康。但在极端的情况下,这种认知方式扭曲过分严重,造成人际问题和冲突等,从而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自恋结构的研究Cooper,Ronningstan(1992),Kernberg(1975),Lash(1979)等自恋理论家强调自恋与心理不适应和痛苦相联系;Kohut(1977), Rhoodewalt,Morf(1998,1995), Watson,Hickman,Morris(1996), Wat-son,Little,Sawrie,Biderman(1992)等强调自恋与心理幸福、健康相联系。这些差异也反映在自恋的测量工具上。一系列研究发现运用最为广泛的NPI和NPDS的测量结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相反,NPI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而另一量表NPDS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并且这两个量表间缺乏关联。即使在同一问卷内部,有些因子与健康状况呈正相关,而另一些与不适应呈正相关。Emmons(1984,1987)发现NPI量表中权欲(Lesdership/Authority)、优越感(Superiority/Arrogance)、自我钦羡(self-Absorption/Self-Admira-tion)与积极的心理健康相关,特权感(Exploitative-ness/Entitlement)与不适应相关。控制了特权感(Exploitativeness/Entitlement)后,NPI与自尊、适应性的相关提高(1996,1993)。
自恋的两形式说对这一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可能存在两种形式:隐性自恋和显性自恋Cooper,Ronningstan (1992), Gabbard (1989)等认为显性自恋者与自我扩张的感觉有关,倾向于需要别人的注意,可能尽管他们对他人的需求不关注或不易察觉,但仍有较大的社会魅力,有着较高心理健康水平。隐性自恋者感到自卑,对他人的评价敏感,感到不满足。但两者都是非常自我倾注(Self-Absorbed)和自我扩张的。显隐性差别的研究在因子分析中得到了证实。Wink(1991)分析了6个MMPI发展而来的自恋量表,得到了两个因子:自我扩张(Grandiosity/Exhibitionism)和敏感性(Hypersensitioity/Vulnerability)。Rath-von和Holmstrom(1996)验证了这些结果。我国郑涌,黄藜(2005)研究得出显性自恋有四个维度:权欲、优越感、特权感、自我钦羡;隐性自恋有两个维度:特权感和自我钦羡。NPI和NPDS分别反应了显性和隐性两种不同构造的形式。显性自恋者夸大的自身感觉导致一种很直接的表现欲,并总是需要来自他人的关注和羡慕。而隐性自恋者有潜在的自卑,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主动性,过分敏感、焦虑和具有不安全感。但两者都存着自我夸大和别人认同的高度寻求。Rose(2002)以RNNS和NPI作为显性自恋的测量工具,以NPDS和SNS作为隐性自恋的工具,证明显性自恋有较高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而隐性自恋有较低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自尊在两种自恋和幸福指标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2
自恋的连续体说Hickman,Watson,Morris(1996),Watson,Hickman,Morris(1996)[6],Wat-son,Little,Sawrie,Biderman(1992),Watson,Biderman(1993)认为自恋处在自我功能调节的连续体上。NPDS与NPI的子维度“特权感/利用”存在相关,并且这一维度和多疑、神经症存在相关。这种观点把自恋看作一个连续体,健康的自尊和不适应的自恋处在两极。这种观点支持精神分析的健康的自尊是从不成熟的自恋发展而来的理论。NPDS主要测量这个连续体失调、适应不良的一极;NPI主要(不是完全)测量连续体健康、适应良好的一极。2
相关研究先前的大部分研究都旨在表明自恋者的行为表现与社会期望相悖, 即多数研究结论倾向于将自恋与消极的社会行为结果相联系, 如自恋者易出现决策偏差、易建立虚假的人际关系等。但也有少量研究发现了自恋的积极功能, 如外向、自信、易于应对压力以及在需要快速决策时, 自恋者的冲动性往往有助于问题解决等(eg., Foster &Trim, 2008)。W. K. Campbell 和 S. M. Campbell(2009) 的情境强化模型指出, 自恋者积极的自我概念、情感以及自我增强有利于其行为表现, 如在人际关系建立的初期(如恋爱早期)、新的领导岗位中、紧急情况下、面对消极反馈时以及在公众场合中等, 自恋者的表现颇佳。Corr (2004) 也提出自恋者的趋近动机行为常常是有计划和受约束的, 而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其行为的冲动性, 并未将二者相区别, 导致了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Kohut (1971)认为自恋在心理发展中的功能将决定其性质, 并提出成熟的自恋表现为幽默和创造力, 具有积极和正面的价值。另有研究表明(Todd & Gigerenzer, 2003; Foxon, 2006), 决策偏差和启发式是在认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适应环境的一种快速、简洁的策略。从这一点来看, 自恋者的冲动性、决策偏差以及风险决策可能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与功能。Johnson 和 Fowler (2011)运用进化模型(Evolutionary Model)对与自恋高度相关的特质—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进行研究后发现, 过度自信能够激发个体的雄心抱负,增强个体的斗志、决心与毅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体的适应性, 因此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从进化的角度来看, 自恋可能具有积极的适应功能与价值, 但目前这一方面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 有必要结合不同的行为领域深化对自恋积极功能的研究与探索。3
自恋的测评对自恋的研究中,一般使用量表和问卷的测量方法。自恋的测量工具主要有三个来源:自恋症状诊断标准(DSM),临床诊断,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量(MMPI)的气质量表。有些量表的测量结果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而有些与不适应存在正相关。
自恋人格问卷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NPI)是Rskin,Hall(1979)依据DSM-III对自恋人格障碍标准发展而来的一种量表,包含有54个项目,以二选一的迫选方式进行自恋/非自恋的选择。Emmons(1984,1987)利用斜交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四个因子:权欲(Lesdership/Authority),优越感(Superiority/Arrogance),自我钦羡(Self-Absorption/Self-Admiration),特权感(Exploitativeness/Entitlement),Cronbach系数LA=0.69,SA= 0.70,SS= 0.81,EE= 0.68,最后保留了37个项目。EE主要与不适应的行为、心理病态有关和不合理的信念有关,而LA因子是自恋适应性的形式。整个量表与自私量表有关,Emmons认为自私量表测出了正常的认知自恋。Raskin,Terry(1988)对此量表进行了修订,保留40个项目。根据DSM-III对自恋人格障碍有8个维度。他们试图提取8个成分,最终提取出7个因子(Authority, Exhibition,Superriori-ty,Entitlement,Exploitiveness,Self-Sufficiency,Van-ity),解释率为52%。在实际的研究中,四模型优于七模型。2004年,Kubarych,Deary,Austin在非临床样本中对NPI进行探索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支持三因素模型(Power,Exhibitionism,Special persoin),但提出NPI可能有类似智力层次性的结构。Wallace,Baumeister(2002)认为NPI的总分比分量表更具一致性和预测性。2006年,Ames,Ros,Anderson将其发展为个单一结构16项目量表(Cronbach系数为0.65),以便适应快速的测验,使被试不产生疲倦。
其它测量工具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Scale(NPDS;Ashby,Lee,Duke,1979)是通过对自恋者的临床诊断发展而来的一种自恋评定量表,有较好的效信度。NPDS高分者往往比较内向、具有防卫性,敏感、易于焦虑和抑郁,是最常用的隐性自恋测量工具。O' Brien Multiphasic Narcissism Inventory(OMNI;1987,1988),有三个分量表,the PoisonousPedagogy主要测量不适应的自恋形式,NarcissisticPersonality和Narcissistically Abused Personality预测不健康的自我调节功能。Ego-Sensitivity Scale(ESS;Pepper&Strong,1958)和Narcissism-Hyper-sensitivity Scale(NHS;Serkownek,1975)由明尼苏大多相人格测验量表(MMPI)的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分量表(Masoulinity-Femininity Scale)衍生而来。这些量表主要作为隐性自恋测量工具。
还有一个较为引人注意的量表POND(Profile ofNaicissistic Dispositions),是Taylor(1995)发展出的评估自恋者正常表现的量表,用liket 6点评分(1=坚决同意,6=坚决不同意),包含5个分量表,AssuredLeadership Scale(Cronbach系数= 0.75),Manipula-tiveness Scale(Cronbach系数= 0.69),Public Rec-ognition(Cronbach系数= 0.68),Vain Exhibitionscale(Cronbach系数= 0.69),Competive ambitionscale(Cronbach系数= 0.57)。Taylor(1995)认为POND是非病理性的和健康的自恋的测量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