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水利信息管理系统是高质量地完成水利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也是全面地、高质量地管理水利规划基础资料的有效工具,可为编制水利规划提供各种信息资料,使全面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等多种因素,处理复杂的系统工程规划成为可能。
信息管理系统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1975年美国平均的信息库容量就已经达到了175MB,已经建成了一大批信息量超过1000MB的巨型信息库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起步较晚,水利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了计算机为水利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服务,但水利规划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与机械、电子、邮电、新闻等行业相比,相对滞后。虽然建设和使用了一批数据库系统,但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只有国家水文数据库系统等少数几个。90年代以来,以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信息革命席卷全球,水利系统网络建设加快,覆盖全国的水利广域网已经初具规模。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也加快了建设步伐,1998年开展的全国防洪规划,已将防洪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1。
系统组成水利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一般包括两大部分,即信息库系统和网络系统。信息库系统包括属性数据库系统(含基础数据库、中间数据库和结果数据库)及地理信息系统(GIS)两部分。信息的表现形式包括数据、图形、图像、声音、文本等。网络系统为具有综合业务功能的开放式大型网络系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载体,支撑着系统的运行与服务。一般为层次结构,分为骨于网、地区网、园区网和部门网等几个等级2。
水利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主要内容信息库的建设包括确定水利规划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包括的数据范围和详细数据内容,提出指标体系,根据标准化要求进行数据分类编码;在标准编码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库的总体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对已有数据库系统进行必要和合理的重构和重组,使它们能够纳人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水利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进行系统的通用软件设计和开发;根据规范对数据项的管理属性(使用权限、保密级别等)进行界定;完成信息资料的输人或转换入库工作;确定水利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与水利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之间的软件接口规范。
网络的建设在应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析,根据估算出的信息流量,提出网络功能要求,明确网络的性能指标;根据网络建设现状和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进行物理网设计、路由设计、网际协议地址分配及其域名设计、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设计等。
建设要求(1)实用性。根据系统设计的原则,从系统服务对象的工作实际出发,保证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全过程紧紧围绕着水利规划各项任务的要求,按照标准化规范各类信息,为信息的充分共享创造必要的条件。
(2)全面性。根据现代水利规划的要求,从满足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有关气象、水文、地形、地质、土壤、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料,加强对法律、法规、法令、规范和标准信息的收集和研究。
(3)先进性。水利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应符合技术发展潮流,使系统在其整个服务期内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在提高对现代水利规划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要求,应用现代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选用与网络技术发展潮流相适应的产品,全面提高水利规划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水平。
(4)安全性。根据国家关于信息安全的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包括公共网络连接、内部网络连接、拨号上网服务、通信链路安全和服务器安全等在内的整体安全体系,保证各种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上传输的安全和可靠。
(5)统一性。以国家信息骨干网和水利信息网为依托,同时考虑水利综合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要求,采用统一的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以统一的网络为载体,以信息空间和数字化为前提,建设满足各种需要的、统一的水利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6)动态性。水利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资料交换采用动态链接,保证相同的信息资料在系统中保持统一和同步更新,使信息资料具有时效性2。
总结开发技术与总体框架水利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技术发展迅速,主要有:系统的客户机/服务器开发技术、浏览器/服务器开发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万维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可重用模块技术、遥感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