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经验—归纳推理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归纳推理,是指从个别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感官的观察和经验的推理,得出一个具有或然性的一般结论的过程.从整个认识范围来看,演绎与归纳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关系:演绎推理告诉我们,当一个前提确定时我们如何能够有效地从中引出何种结论;而归纳推理则告诉我们,在给定的经验性证据基础上,怎样的结论才是可能的。

简介归纳推理 (inductive reasoning or induction) 是从特定的事件 、事实向一般的事件或事实推论的过程 ,是将知识或经验概括简约化的过程 1。

传统上,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把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不完全归纳推理则仅仅考察了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并进一步根据前提是否揭示对象与其属性间的因果联系,把不完全归纳推理分为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现代归纳逻辑则主要研究概率推理和统计推理。

心理学研究现状归 纳 推 理 的 心 理 学 实 验 研 究 起 自Rips1975 的研究 ,近 30 年来 ,归纳推理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

(1)归纳论断力度的判断研究到目前为止 ,这是归纳推理领域研究得最多的问题 ,主要讨论个体以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式得出某种结论时的归纳信心或力度 (inductive confidence or inductive strength) ,即探讨归纳判断的力度问题23。 研究者们主要提出了四个理论模型 :Rips1975 年提出的回归模型4 (regression model , RM) ,Osherson 等51990 年提出的相似性复盖模型 ( similarity coveragemodel , SCM) ,Sloman61993 年提出的基于特征的归纳模型(feature - based inductive model , FBIM) ,Heit[6 ]1998 年提出的贝叶斯模型 (Bayesian Model , BM) 。

回归模型预测了单前提归纳论断力度的大小 。 但后来研究发现 ,该模型对归纳论断力度的预测常常与个体实际的判断相反 ,所以它的解释能力有限78。 相似性覆盖模型(SCM) 力图说明多前提归纳论断的力度判断问题 ,并将单前提论断作为多前提的一个特例 。 SCM 认为 ,前提类别与结论类别的相似性覆盖值越大 ,则归纳论断的力度越强 。 基于特征的归纳模型 ( FBIM) 进一步发展了 SCM 模型 ,其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它只需要对项目或类别间的特征重叠大小加以评估 ,而不需评估特定类别与其上位水平的结论类别相似性的覆盖程度 。 这三个理论模型的共同特点是追求归纳推理过程中项目之间的知觉特征相似性 ,故被称为 “ 基于知觉相似性的归纳理论”。

贝叶斯模型将归纳推理看作一种或然性推理 。 Heit 2000年提出的关于分类的整合模型是对贝叶斯模型的发展 ,能较好地说明背景知识对归纳及分类的影响9。 Heit 力图采用分步骤分析的方法将归纳推理这样的或然性推理的诸过程分析出来 ,并利用归纳推理能够通过先验概率对后验概率加以预测的特点 ,来预测归纳推理的力度判断 。 贝叶斯模型认为 ,归纳推理正是一种根据 “ 前提类别 — 属性”成立或不成立的各种可能性来对 “ 结论 — 属性”成立的可能性加以估计的判断过程 。

在基于知觉相似性的归纳理论中 ,研究者们提出了归纳判断力度研究中的若干心理效应 。 例如 ,Rips 于 1975 年提出的典型性效应 (与结论类别相比 ,前提类别越是结论类别的典型代表 ,则归纳判断的力度越强) ;Carey 等210提出的多样性效应 (在同一结论类别范围内 ,多样性变化的前提类别能够带来更强的归纳判断力度) ;Nisbett 等811提出的前提数量效应 (参与归纳的前提越多 ,所得到的归纳论断的力度越强) ;Heit 等提出的结论项目效应 (结论项目与前提项目越同质 ,归纳判断的力度越强) ; Gelman121988 年提出的类别水平效应 (下位水平的类别比基础水平的类别更具有归纳力度 ,基础水平的类别比上位水平类别更有归纳力度) ; Heit 和Rubinstein131994 年提出的属性效应 (基于稳定属性进行的归纳判断比基于不稳定属性进行的归纳判断力度更强) 。

(2)个体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研究关于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 ,在国际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并常常与概念发展或分类能力发展研究混淆起来 。 我们认为 ,归纳推理能力的出现和发展是婴幼儿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 ,但二者也并不完全等同14。 Mandler 和 McDonough15发展了一种被称为 “ 概括化模仿”的新技术来讨论婴儿概念的发展问题 。 其基本要点是给 2 — 3 岁的婴儿一个动作模型 ,例如狗用杯子喝水 ,然后将杯子交给婴儿 ,并出示一个动物(例如鸟) 和一个人造物 (例如飞机) ,看看婴儿选择谁来喝水 。 结果发现 ,婴儿能够正确地选择动物喝水而不是人造物喝水 ;如果鼓励婴儿模仿错误的动作模型 ,例如呈现一个飞机喝水的模型 ,婴儿也会拒绝模仿这种错误的模型 。 说明婴儿能够将一种动物的动作模型正确地推论到另一种动物 。利用这样的研究结果 ,研究者提出了一种重要的假设 ,即归纳推理不是依据项目间的相似性而实现的 ,而是依据已经存在的概念的驱动而实现的 ,这种依据概念驱动而实现的归纳推理活动被称为 “ 基于概念的归纳理论”。

Sloutsky 和 Heit 分别讨论了多源信息 (类别标签 - 特征相似) 对儿童归纳推理的影响和前提多样性效应在儿童归纳推理活动中的发展 ,并提出了一些归纳推理早期发展的研究证据 。 但这类研究是相当零散的 ,通常只是讨论归纳推理的某种心理效应的年龄特征 ,比如 Sloutsky 讨论了类别标签 -外部特征在儿童归纳推理判断中的冲突性作用16 ;而 Heit研究了儿童归纳推理活动中前提多样性的作用 。

(3) 归纳推理能力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归纳推理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 其研究方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研究有特定脑区损伤的病人 ,观察他们在解决某种类型的推理任务时是否存在困难 ,如果存在 ,则可以将这一特定脑区与这种推理联系起来 。 另一种方法是用脑功能成像技术如 PET、fMRI 来研究正常人的哪一些脑 因 为 特 定 的 推 理 过 程 或 推 理 任 务 而 被 选 择 性 地 激活17 。

在两种主要形式的推理中 ,归纳推理的内在机制与神经基础明显不同于演绎推理 ,在归纳推理中更多地激活了左前额皮层的中前部区域 ,相反 ,演绎推理主要激活的是左前额皮层的后部区域18 。

Vinod Goel19和 Christoff 20分别利用功能磁共振图象(fMRI) 对个体的归纳推理过程进行了研究 ,只能大致确定归纳推理活动和大脑皮层的左前额有关 。

.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