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径直思维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径直思维也叫直线型思维(a rectilinear thinking style),是一种思考问题时先主后次,先概括后细节,先抽象后具体的思维模式。1一般来说,西方人习惯使用直线型思维模式,而中国人习惯于螺旋型思维模式。

径直思维与螺旋思维汉语的思维模式———开放螺旋型,的东方语言文化思维模式,也可以被认作为归纳式的思维模式。[2]这种思维模式会导致在口语表达中信息的层层铺陈,核心信息被置于最后。表达中习惯由远及近,自大到小,体现前因后果。

英语思维模式———直线型,这种先表达核心信息或者观点,再进行论述的方式就是典型的,也可以被认作为演绎式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体现为表达上的先主后次,先概括后细节,先抽象后具体。1

美国学者Robert Kaplan (1972)认为:英语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以主题句(topic sentence)开始,一层层展开主题,而后分点论述;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即说话时“绕弯子” ,往往绕着主题外围转而不从主题直接入手展开讨论。根据Kaplan,英语线形思维模式源于欧洲人的文化模式。这一模式也称亚里斯多德线条式(Aristotelian-linear),是从古希腊哲学家们那儿继承下来,最后被罗马、中世纪欧洲和后来西方的思想家们所规定成形的。这与英美人崇尚“独立、不同于他人”的社会文化观念,外露、直率的民族性格和直截了当的思维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中国,老子、庄子、孔子以及孟子讲的多半都是为人处世、治学之道,如儒家处世哲学“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狭隘保守的思想意识助长了民族性格的内向性,使得语言在思维模式上总是体现在隐隐约约、曲曲折折的意识过程之中。2

英文语篇一般按照一条直线进行展开,往往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接着分点说明,而后收尾。主题句(topic sentence)前或后面的每个句子都必须与中心思想紧密相关,而且细节的发展都用上不同的标记语来保持段落的连贯性。2

汉语与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而言,国内外学者至少指出了以下三种英汉思维方式差异。

第一种差别是汉语文化偏好形象思维,英语文化偏好抽象思维。(关世杰1995)汉语文化偏好形象思维,所以在汉语古典文学作品中形象类比的手法俯拾皆是。既使在非文学的文章或材料中形象比喻也广泛使用,例如武术动作的名称,建筑部件的名称,乃至中成药的命名等都充满了神奇的比喻,让人联想不已。西方文化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就有了形式逻辑理论。三段论推理成了西方人思维的基石。复杂的语法系统的发展,形式化数学的成熟都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形象思维对于文学来说当然必不可少,但对于非文学来说,却缺少精确的定义和准确的分析和描述,往往容易滞于表面,不能深入事物本质,虽然生动易懂。

第二种差别是汉语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英语文化偏好分析思维。(关世杰1995)爱好综合思维的中国人习惯于在考虑某一问题时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喜欢概括性结论,但是容易疏忽局部的分析和描述;而爱好分析思维的西方人习惯于在考虑问题时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即先从局部着手探讨,然后将各个局部得来的结果联合成整体。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作为思维方法,两者并无优劣之分。不过,综合思维是以经验为基础,强调直觉。因此如果不和分析思维相结合,用综合思维方法得来的结果容易忽视事物的内部本质,而仅仅获得事物的模糊的整体印象。另一方面,分析思维固然容易深入事物的本质,但如果不和综合思维相结合,则容易犯片面性错误。

第三种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在思维方面的差异,实际上是1966年由美国人卡普兰(Bobert.Kaplan)提出来的。这个差异就是:英语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而汉语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式的。卡普兰对在美国留学的使用不同母语的外国学生的英语短文或段落进行了系列分析,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写的英语文章的布局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既使这些学生的英语文章没有明显的句法错误,他们的文章也未必是好文章,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掌握英语文化的思维方法,。卡普兰通过对这些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文章的分析,指出不同文化修辞方面的差异表现出其思维方法上的差异。他描绘出汉语文化的思维是螺旋型的,而英语文化的思维是直线型的。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玮 -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